由第十四屆國際攝影展72678:11所想到的(成 功)
時間:2011年11月30日
來源:
作者:
由第十四屆國際攝影展72678:11所想到的
撰文作者: 成 功
9月7日,中國第十四屆國際攝影展評選結束,來自國內外的11位評委歷時兩天半完成了這一屆海量作品的評選。
據網上披露,本屆攝影展共收到來自88個國家7298名作者的72678幅作品,再次創下圈內新高。正如來自西班牙的評委豪梅•巴迪亞•巴法力所感嘆:“我為這次參賽作品數量之多感到十分震驚,……”。
我也震驚!大家都震驚。同時還要說:評委和工作人員辛苦了。
有情緒顯示,認為為這一破紀錄的數字是值得驕傲和歡呼的,并由此想宣稱我們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影展影賽。
當感覺到了這一點,我卻想,這一數字雖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國際攝影展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反映了中國有龐大的影友群體,但背后也有一些問題也是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擔憂、忐忑,甚至好奇的。
這么短的時間內評委是怎么看完這么多片子的,每件作品評委都過眼了嗎?(我記得參加國外一次展覽,參評的作品背后都有多位評委的評審記錄,用“符號”標注表示)。另外,相近和相似的作品,評委有時間進行比較和斟酌嗎?于是對投稿數量不加限制引發的問題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高數量有意義嗎?從近幾次的國際展走勢情況看,我們為何不限制個人的投稿量,而要放任其量的攀升,以量的巨大能襯托和顯示我們什么樣的實力和意義呢?真要追求量,只要發動各省影協作些發動不就行了,那十萬、二十萬、三十萬,不就是一句話的事嗎!關鍵由此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問題,如此超規模的海量——質還就能保證嗎?!社會各界的期待還能如愿嗎?
二是,如此海量的作品兩天半誰能看出個子丑寅卯來嗎?當然評委們多數是慧眼識珠的高人,但他們的身體我們也要呵護呀!因為評委肯定也不是神仙,他們的精力和體力都是有限的。我算了一個概算數,72678張片子分成三組,每組有24226張。兩天半內,留下商定討論最后獎項的半天,三組每天每人至少要看12112張,一天按八小時計,每小時要看1514張,每分鐘要看25張,每張片子只能停留2.4秒。這還不得有任何耽擱和休息,要不時間就不保了。我想,任何一個評委,在第一時間段可能還能較準確地依據自己的標準和主張進行評選,當殘酷地看過上萬張片子后,他還能有第一時間的感覺嗎?會不會麻木——失“感”了,會不會不在狀態——失“態”了!要恪守“守正不移”的初衷肯定是非常艱辛的,容易出現的倒是茫無定見的情況。作為評委,都希望能在影展評選中發現“拍案叫絕”、“如獲至寶”、“賞心悅目”、“ 喜出望外”能讓其興奮和感動的作品,但海量的現實可能更多地只會讓評委處于眉頭不展,疲憊不堪的狀態。這樣的話,這猶如浩海撈針的評選,還能尋得“昆山片玉”嗎?會不會,沒有了“刻意求工”的功夫,攝影家的“得意之作”會不會 “失之交臂”或“石沉大海”了呢?由此這疑似囫圇吞棗的過程,真讓人有“寶山空回”之憂啊!想到這,做評委真不易,做本屆國際展評委更是不易!
三是,投稿數量的不限,弱化了攝影家的審美自覺、自信和判斷。好多年前我一位朋友,一次影賽就投了上百張,且是分批投的,我問這是為何?他說“一是評委風格觀念不一,多投機會就多;二是分批投避免了自已的作品在評選現場放在一堆,這也增添了機會”。當時我非常佩服他的“心思”。后來他也確靠打賽有些小成就。我就想,作者不能在第一時間對自已的作品進行先期反復嚴格的有量化限制的初步篩選和甑別,那呈現的作品能反映攝影家的個性嗎?能是精品嗎?長此以往,攝影家具有個性的判斷力會不會由此屈從于不受限制的投稿量評選?放棄審美判斷的自覺和自信心,沒有了審美標準、沒有了審美的個性主張、沒有了自信的作品呈現!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想需要的嗎?難道攝影家真是“舉手一拍”即完事的“主”,就是動動“指尖的藝術家”!隨后一切都由他人來待候的“公子”、“小姐”?
……
我,苦悶!為何不變一變這一狀況呢?不規定一下征稿的限量要求呢?
今天,國際展結果還沒公布,影友們多處于期待的苦悶中,而我,卻只少陷入在這兩個苦悶之中。
2011年9月13日于湛江
廣東湛江市人民大道北9號市公安局公共關系科成功
電話:13702725058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