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研討筆會上的主題講演
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的首展就是少年兒童優秀書法作品展,這是因為我們高度重視書法的未來、重視人類的未來。想當年我是一名少年兒童的時候,還不能參加這樣的書法展。關于未來,老師為我們展示的美好藍圖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今天看起來這個目標如此簡單,可是那時候,小孩子會覺得它是個遙不可及的“中國夢”,根本想不到竟然這么快就實現了。那么,將來這些孩子長到我現在這么大的時候,世界有多么繁榮美好呢,這超出了我的想象。
物質生活繁榮發展,我們更加需要豐富的精神滋養。有一首歌這么唱:“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怎么辦呢?越來越多任重道遠的凡人,通過書法找到了精神世界的安穩與超脫,找到了神仙一般的感覺。最近一期的《中國書法》雜志有一篇文章,說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哪怕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也想偷空練一小時書法。這種感覺我們大家都有體會:書法,能夠讓我們“半日偷閑作神仙。”
中國書法的價值,當然不僅僅在于修身養性。我在大學里給研究生上課,其中一個專業是新聞傳播學。傳播學現在非常關切的一個問題就是: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我們人類神經元的生物進化遠遠趕不上這個速度,我們大腦容不下這么多。怎么辦?這其實反映出一個重大的文化問題。人類文化的發展,必將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繁復,我們如何能夠全面把握呢?這需要長遠規劃,需要頂層設計。兩三千年之前,中國的《周易》已經觸及這方面的思考,找到的一個辦法就是“立象以盡意”。就是說,要以一種凝練概括、視而可見的“象”,涵蓋無限之“意”,以有形的有限來表現無形的無限。簡單地說,也就是要概括、綜合、壓縮,化繁為簡,以簡馭繁。我們中國的卦象、漢字、書法,都是在這個思路指導下進行努力。書法是其中最為成功的,因為它是綜合性的,它把好幾個方面的努力都統括在里面,所以它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最近,我在《光明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書法:立象以盡意》,探討的就是這方面的話題。
中國書法所體現的中國文化的基本思路,必須放眼長遠的未來才能很好地認識。打一個比方,如果只是建幾間磚瓦房,用不了一個月的時間;如果要建成一幢摩天大樓,一個月的時間不足以完成圖紙設計,也備不齊所需的鋼筋水泥。如果躲在建成的磚瓦房里面嘲笑別人還停留在畫圖紙、打地基階段,那就如同《莊子》所說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們人類的文明史才完成區區數千年,整個人類歷史至多也才進行了幾百萬年,而人類未來的歷史則將非常非常漫長。未來的人類世界,不是既往的成就格局所能完全籠罩的;中國書法的價值和意義,時間越長久,彰顯得越深刻。
第四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是中國書法的一次重要展出,也是一場國際書法交流的盛會,是人類文化進步的盛典。幾年前,第八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在北京舉行的時候,也是在《光明日報》我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中國書法與文明和合》。人類靈犀相通,文明與和平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共同目標。在這個目標上,中國書法已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今后還將作出更大貢獻。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書法。這不是書法本位主義的倡議,而是要從書法的角度推動人類文化發展,要從文化的宏觀視角來規劃書法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學習書法的感覺,讓我想到這樣一句歌詞:“如果我們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難改變,至少我還擁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顏。”書法如同一位“有情之人”,一直伴隨著我們,不僅化解我們心頭的冰雪,也陪伴著我們一起去化解這個世界的冰雪。在儒家的剛健有為和道家的逍遙自適之間,書法使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很好的結合點,書法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和諧幸福。
書圣王羲之《蘭亭序》中說:“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三十年之后,參加本次展覽活動的少年兒童長大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一直還在舉行,我可以坐在臺下聆聽他們發表關于中國書法的見解。
三千年之后,人類文化不斷推陳出新、去粗取精,有很多東西都衰落了,淘汰了,而中國書法,依然還在那里,不斷繁榮昌盛。
或者,應該這么說才更準確:書法,依然還在那里,不斷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