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父子同臺,匯集真、草、隸、行諸體盡見的展覽;一個選擇王念堂、王明明、王衛明三人70余件精品的展覽,近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這個藝術活動,不僅詮釋了承載傳統經典的成果,而且引發我們對文化傳承、藝術創作等諸多課題的思考。
96歲高齡的王念堂先生是京城很有影響的老書法家,曾培養出一大批京城書法人才,雖人生之路坎坷,卻始終堅持書法日課,至今耕耘不輟。而王衛明的書法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受到好評。王明明在中國美術界的突出成就,使他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多年來,他一直沒有停息對書法的研習,他深知書法于中國畫創作的重要性,他相信線條是繪畫之骨,如果書法不過關,線條必然立不起來,繪畫必然癱軟無神。于是他臨碑讀帖,醉池數十載。以書表情、獨立成藝。其用筆勁厲、欹正互出,書風古意盈然、閑和平靜,一股撲面而來的文氣與靜氣,彰顯了儒雅、練達、通透的境界。
書法的點線是中國畫構成的重要元素,上下幾千年,中國畫的大師巨匠都是書法創作的代表人物,他們創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書風,比如說蘇軾、趙佶、米芾、趙孟頫、文徵明等,以及上世紀的吳昌碩、黃賓虹、傅抱石等都給我們樹立了榜樣。現在很多畫家,特別是一些有一定名望的畫家,開始愛書法、愛寫字,這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回避的是,有個別人不懂書法,甚至連字都寫不好,他們的字卻到處發表。最近,我在一些書畫報刊和國家級重要報紙上,經常能看到個別畫家的字,雖然不能以一個書法家的水準來衡量他們的寫字水平,但那些發表的作品,繁簡不分,錯字別字常出,不懂點、線韻律節奏,線條更無半點生命力,借用吳冠中先生“筆墨等于零”的話來評價這些字,倒是再恰當不過。可以說,不懂毛筆的筆性、字的結構,書法的章法、布局和意境卻敢到處寫字的行為,不得不讓人擔憂。為什么?因為您是名家、是教授,您桃李滿天下,您為人師表,您的行為影響著社會,特別是影響著下一代的發展和審美取向。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華民族的脈,為了您的形象,也為中國書法的尊嚴,您應該嚴肅對待自己手中的筆,不要誤人子弟,更不要踐踏中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