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王云翔
因受家學熏陶,我自幼就癡迷上書畫。幾十年來,盡管職業更替頻繁,環境反復變遷,但學習書法始終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書法藝術是中國的國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已有數千年歷史的書法藝術發展至今應該是高雅的藝術,它應具備精美的技巧、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獨特藝術。所以書法藝術需要傳統文化的依托,需要技術書理的支撐。沒有傳統的根基,缺乏歷史的積淀,是站不住腳的。后人學習書法首先是學習和傳承,不能輕易講創造和創新。古代書法大家的成就都是厚積薄發的結晶。米芾用30年功夫學習古人,摹拓和對臨而成為集古出新的巨匠。從接受學的角度看,每個人的性格、閱歷、審美和知識結構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對同一范本的接受能力、理解深度以及掌握水平是不同的,故最后的表現手法和風格面貌自然有區別。從書法史的進程看,書法是穩變、漸變,而沒有“突變”。經典傳統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寶藏。后人理應對前賢經典學習、汲取、消化、繼承、變通。事物總是辯證的,往往不刻意創新的人,會在最后表現出真正的個性。
孫過庭云“心不厭精,手不忘熟”,學習書法必須經歷筆成冢、墨成池的長期艱苦磨練,才能達到功深法備、爐火純青的地步。學習書法,一定要深入學習經典傳統,淺嘗輒止是不能登入藝術堂奧的。大凡有成就的書法家,一定是經過長期的磨練,乃至畢生的探索和積累。只有這樣耐得住寂寞,坐穿冷板凳,“樂之終生不厭”,才能得心應手,出神入化。即厚積薄發也。書法是一種慢變量的藝術,任何形式的急于求成或急于求變都不符合書法藝術的內在規律。當代人以快節奏的浮躁心態來學習書法是不行的。
劉熙載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是寫人的,作品最后是作者學識、技巧、修養、性格、閱歷、品格的寫照。即“書乃心跡”也。而書法要靠長期的“悟”和“養”,沒有持之以恒的艱苦歷練是無法得其三昧的。除此之外,還得留意書法功夫,要善于汲取物象的神韻精髓。如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而得書法結構的避讓關系,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的神韻一般。
楷書如達摩和尚面壁,是一種靜的坐禪功夫,靜能收其心,針對當前人們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態,提倡寫筆法精到的楷書,尤其是小楷,對改變當前書壇普遍存在的技法不足是大有益處的。古代很多大家都能寫得一手精美的楷書。歐陽修在《跋茶錄》中說:“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以小楷為難。”
學習書法,我崇尚中庸之道即中和之美,我認為這符合傳統文化儒道美學藝術觀。孫過庭“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含中庸之道,書圣王羲之書法輕重徐疾,行云流水,曠達但不狂放,即充分表現了中和之美。壓抑性情、太呆板的“館閣體”不行,而任筆成體、聚墨成形,點畫結構經不起推敲的涂鴉之作是唬弄人、忽悠人的。只有中和之美才是書法之最高境界。人體需要營養平衡、陰陽平衡、酸堿平衡,同理也。其實,做人做事也是這樣。好的作品一定賞心悅目,是一道愜意的視覺美餐。
書法最容易介入,但最難深入,古人云“學如牛毛,成為麟角”,名世容易,傳世難,一如攀登珠峰,欲登者眾,登頂者少。藝術最終還是應該以作品說話,書法作品要經受住時間的檢驗。有遠大志向的書法家,應爭做名留青史而不是名流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