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中國著名作家莫言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這無疑是中國文學界的一個大好消息。雖然當年魯迅等人曾經拒絕過諾貝爾獎的提名,畢竟莫言是第一個將獎金收入囊中的中國公民。其實中國遠有比莫言更具獲獎資格的作家,只是諾貝爾獎的政治偏見,使其評獎過程的公正受到了影響。面對有些對莫言獲獎質疑的聲音,有人打抱不平說:“中國作家莫言榮膺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喜訊傳來,國人為之雀躍,一時口口相告,額手相慶,不亦樂乎。當然也有對此說三道四的,那是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對那些太離譜的雜音,不必太在意焉。”(樊發稼《從諾獎想到“安獎”(國際安徒生獎)》見《中國藝術報》2012年10月22日)
若說文學界還有些質疑的聲音,書壇似乎盡是“為之雀躍”、“額手相慶”,諸多報刊爭相報道了莫言寫字以及其所寫之字的照片,好象莫言獲得的是“諾貝爾書法獎”!其實,真正樂得“不亦樂乎”的是出版社,他們乘機狠狠地賺了一把。而莫言不但小說寫贏了,字更是寫贏了,報刊上除了登載莫言為某寫過字,與某書家有交往,有什么寫字的嗜好、甚至左手拿毛筆等等細節無不詳盡報道,莫言的字也是價格一路飆升,拍賣會上一件作品已經拍到11.73萬元了,比寫小說來錢快多了,恐怕將來要超過賈平凹也未可知!
這些年雖然一直都是“書法熱”,但書法的地位一直很貧賤,盡管有少數書家可以買到幾萬一平尺,多數書家還是很寒酸,在社會中的人文價值則更是無法與歷史上相比。其主要原因當然還是孔方兄在作怪。故書協、書家等往往倚門寄祿于財政、官員、富豪、名人,更有一些書家以書法以及書法雜耍作敲門磚、問路石、乞食缽。以往的文人風雅,在當代似乎蹤影難覓了,可以說:書法之盛莫過于今,書法之被蹂躪作踐亦莫過于今。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書法是藝術,絕不能等同于寫字;書法家社會地位的低下不等同于是人格的卑微;書法的普及也不等同于書法文化精神的萎縮。正如體育的普及不能使奧運會的門坎降低更不能影響奧運精神的承傳一樣。
每當看到書法及書法家與作家、演員、官員、名流等人寫的字混搭在一起,有的書家還拉上這些人“聯袂”搞展覽、出書、辦活動,或者為了“讓書法走向世界”而掛靠在體育、音樂甚至商業活動中,哪怕只有一點點書法的元素,書壇也往往興奮不已,真讓人覺得不是滋味,感到書法也忒貧賤,書法真的就是一個配角甚至奴婢的地位嗎?那些“名人”寫的不入流的字,也統統被稱為“書法”,而有些書法家的字盡管寫得很專業,其商業價值卻遠遠不如名人的字,這種本末倒置的現狀,使得書法與書法家往往依傍、附庸、掛靠在某某的名下,而書壇卻往往自作多情地大肆宣揚,真有點“小三”的味道。有道是:人窮志短語氣低,馬瘦毛長亂了蹄。得意的狐貍威似虎,落湯的鳳凰不如雞。
且不說莫言的字寫得怎樣,即便差點,也算是個書法愛好者,這樣的書法愛好者,全國恐怕得有大幾千萬。但不同的是,莫言是作家,是名人,又獲得了諾貝爾獎,書法報刊一路追捧,也算是個新聞,但絕對不是書法新聞,因為莫言得的是諾貝爾文學獎。書法藝術應當充滿自信,應當昂起那高貴的頭,書法家應有傲骨,挺起自強的腰桿,毋須掛靠在其它的什么名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