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央視春晚導演正式確定為馮小剛,跨界導演里又多了一位實踐者。實際上,跨界不是導演圈子里的新鮮事。真正的問題是——
7月12日,中央電視臺2014年春節聯歡晚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主創團隊浮出水面,馮小剛被聘任為總導演。此前關于春晚導演是否為馮小剛的猜想終被證實,一些網友表示,一直以為馮小剛出任春晚總導演只是一個玩笑,沒想到是真事。其實,電影導演跨界執導大型晚會不算什么新鮮事。觀眾好奇的是,央視春晚如何下了決心請馮導一試身手,而馮導又會帶來怎樣一個不同以往的春晚?
這不是馮小剛的第一次
很多人對電影導演出任春晚總導演感到好奇,因為電影和舞臺演出畢竟不同,馮小剛此番可被稱作是“圈外人”。不過,近年來“圈外人”跨界執導大型現場演出,馮小剛不是頭一個,而且這也不是馮小剛的第一次。
于2011年5月首演的中國首個大型海上實景演出《夢幻北部灣》,就是由馮小剛擔任總導演。今年3月22日,由馮小剛執導,華誼兄弟計劃斥資3億元打造的大型全景體驗秀《夜王城》簽約儀式在廣西桂林舉行。這是繼導演張藝謀在2003年執導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之后,又一個落戶廣西的大型實景演出。
眾所周知,張藝謀的成功在先,他的“印象系列”被看作是“印鈔機”,一經推出,票房火爆。于是國內導演紛紛盯上了大型實景演出這塊蛋糕。2011年7月,陳凱歌打造的大型夢幻神話劇《希夷之大理——望夫云》首演。2012年,導演陸川也跨界執導了大型視聽盛宴《鳥巢·吸引》。因執導新版《紅樓夢》而被觀眾所熟悉的導演李少紅,也在2012年攜主創團隊創作了3D水景秀《紅樓夢》,并將演出放在了北京水立方,利用聲、光、電、水景、霧效等高科技手段,再度演繹了經典文學作品《紅樓夢》。
將跨界發揮到極致的莫過于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開閉幕式,由英國著名電影導演丹尼·保爾傾力打造而成的視聽盛宴,成為了繼2008年張藝謀執導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之后,奧運會與電影導演“親密接觸”的生動事例。
跨界執導,與以往不同?
觀眾對電影導演執導大型演出或者晚會,最大的好奇和疑慮就是,這與專業導演執導的有何不同?
由張藝謀執導的《印象·大紅袍》最大的看點是其中篇幅最長的實景電影放映環節,首創360度旋轉觀眾席,以真實的山水景觀為放映空間。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何這樣的大型實景演出需要張藝謀這樣的大片導演:用電影視聽語言打造震撼的效果。
而由其他幾位導演執導的大型實景演出的套路,差不多也都是利用影像與技術,打造宏大絢麗的視覺享受。正如陸川在《鳥巢·吸引》中強調的是由技術展現的創意,而李少紅執導的水上實景秀《紅樓夢》,則更是大量采用多媒體效果,并使用30米高的水幕,在水幕上展現“水火之戰”和“女媧補天”的奇觀。
至于春晚這臺不同于實景演出也不同于一般娛樂性視聽盛宴的晚會,馮小剛會利用電影導演哪一方面的特長來增加其觀賞性,值得期待。
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近些年央視春晚口碑遭遇“滑鐵盧”,過去兩年在哈文導演努力創新下的春晚也是毀譽參半,因此央視春晚急于創新改革,想要號準觀眾的脈搏。為了響應開門辦春晚的號召,央視內部為此事多次召開會議討論,最終決定聘用馮小剛。因為他曾執導過多部喜劇電影,有望將這種喜劇經驗運用到春晚中。另外,馮小剛作品里具有的黑色幽默精神,在抓住大眾主流娛樂心理的同時,還能反映人性的善惡,觸及困擾城市人的生活問題。這與早年春晚取得成功的要素不謀而合。
當然,如果僅是把馮小剛電影里出彩的經典故事橋段和頗具幽默感的電影明星搬到春晚現場,未必見得真能“博人民一笑”,但馮小剛自己已下定決心,“要不拘一格辦春晚。既然我是一個外行,那我就從觀眾的角度,按照觀眾的好惡來選擇節目。觀眾最反對虛假、空洞、浮華?!睋T小剛說,策劃團隊給了馬年春晚六字方針:“真誠、溫暖、振奮”。但是他還要再加倆字:“好玩”?!拔业那疤釛l件就是要讓語言類節目好玩,讓觀眾開懷大笑?!?nbsp;馮小剛說。
選擇馮小剛來執導春晚,足可見央視革故鼎新的勇氣,但結果是否能辦成一臺“人民滿意的春晚”,觀眾還將拭目以待。
是藝術創新還是借位宣傳?
有人質疑馮小剛此番執導春晚,有借春晚東風宣傳自己將要完成的電影作品《私人訂制》的嫌疑。由于2012年末馮小剛執導的史詩大片《1942》并未贏得高票房,而今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票房屢創奇跡,但在新的大好形勢中,完勝的是那些新晉年輕導演的作品。為此,有人也猜測,隨著馮小剛入主春晚,他將借《私人訂制》重奪賀歲電影頭把交椅,收回失地。
也有人質疑,如果央視春晚只為創新變革,為何舍棄眾多有晚會經驗的電視導演,反而啟用電影導演馮小剛呢?從傳出馮小剛出任央視春晚導演,到馮小剛一句“哥只是傳說”的辟謠,再到如今央視春晚公布導演名單,不得不說,央視這一套對自己的炒作可算是做足了功夫。不過,若只是借著馮小剛的人氣來提高央視春晚的關注度,那么在如今這個“內容為王”的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可得不到觀眾的掌聲。
實際上,不僅是對馮小剛的質疑與猜想,人們對于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跨界執導大型實景演出的行為也報以“克隆、復制、撈錢”的各式批評。人們對于電影導演跨界行為的疑問,最終還是——他們究竟能為觀眾帶來什么?“跨界”無可厚非,關鍵在于能夠為觀眾帶來喜聞樂見的作品。革新也好,炒作也罷,重要的是“跨界”能夠帶來大膽的藝術創新,真正明白觀眾需要什么,能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