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錦城舊事,道不完的巴蜀風情。六十多年前,是成都票友的黃金年代。當時全城東西南北中都有曲藝書場,曾炳昆的相書、賈樹三的竹琴、李月秋的清音、涂紹全的揚琴和鄒忠新的金錢板一度冠絕錦官城。昨日,那個時代的最后一位曲藝大師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人物成就
2006年10月 中國曲協授予他中國曲藝最高獎“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2008年 鄒忠新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 他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錢板項目傳承人。
他一生收徒20余人
鄒忠新一生收徒20余人,不過真正堅持這門傳統藝術的卻只有幾人。余公正、李國仲、鐘景生就是其中三位,因為對金錢板藝術的深愛,他們跟隨鄒老學藝都有幾十年了。
本報記者送他最后一程
昨日下午,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扁月亮藝術中心著名導演范楊處得知鄒忠新病危消息。
下午4時許,趕到醫院,鄒忠新呼吸已經減弱,成都市文化界相關領導,也到醫院看望,請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專家,不惜一切努力,搶救這位德高望重的四川金錢板表演藝術家。
華西都市報記者在現場看見:鄒忠新走得平和、安詳。
-生前住在水碾河,死后骨灰撒都江堰
-趙忠祥稱他為四川曲藝界“活武松”
-去世時,他剛剛過完89歲生日
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曲藝牡丹終身成就獎得主、被趙忠祥譽為的四川曲藝傳奇藝人“活武松”,四川金錢板傳人鄒忠新,昨日下午5:50,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因腦梗阻搶救無效病逝,享年89歲。遺體告別儀式,將于5月15日上午9:00在成都東郊殯儀館舉行。
從藝86年,他一生節儉,遺愿不設靈堂,骨灰撒都江堰。
剛剛過完89歲生日
5月3日,鄒忠新剛剛過完89歲生日,5月30日,他的上百名弟子還籌劃著給師父補一場熱鬧的生日宴,徒弟朱長貴說:“我們本來打算讓好多小娃娃給老人家表演打金錢板的……”
病房里還唱金錢板
“爸爸是5月6日中午忽然昏迷不醒,5月7日,爸爸蘇醒過來,當時他的氣色不錯,也恢復了正常,我們也松了一口氣!”昨日,鄒老的女兒鄒琪春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當時有鄒老的朋友來醫院看他,老人家高興之余還高歌了一個金錢板的段子,沒有竹板,就下意識地用手打拍子。“他的中氣足得很!”
可惜,到了5月9日,鄒忠新的病情出現了惡化,再度昏迷轉入ICU重癥監護室。這期間,鄒忠新的92歲發妻來醫院探望他,鄒夫人很鎮定。
鄒琪春說:“爸爸和媽媽以前就對自己的身后事進行了安排,二老都看得比較淡然。爸爸生前告訴我們,他死后不辦喪事,不設靈堂,后事一切從簡。火化后,骨灰撒都江堰,因為他小時候曾在那里學過藝。”在她眼中,父親是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鄒琪春說:“他平時對我們的教育很嚴,‘愛在心里面’,我們五兄妹沒人靠父親的名氣宣傳,因為他不喜歡子女們以此爭權奪利。
積勞過度導致眼瞎
朱長貴說,鄒老走后,四川再沒人能像他那樣能扛起金錢板的大旗,“師父沒其他愛好,眼好時還喜歡寫點書法,金錢板算是一生追求。他一直擔心金錢板后繼無人,找他學金錢板的學生怕是有上千了哦,正式拜過師的也有好幾十人。”朱長貴還講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上世紀80年代,四川曲藝市場開始萎縮,不服氣的鄒老卻說,“我不相信,金錢板賣不到錢!”他跟隨藝術團去德陽演出,大獲成功,當天竟然返場5次。興奮之余的鄒老晚上喝了點酒,后來眼睛開始充血,不久又痛又腫,不斷流淚。他說:“師父回到成都就住院了,后來眼睛慢慢就看不見了,另一只眼睛視力急劇下降到0.1。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鄒老還是放不下他的金錢板,看不見了,就說、唱出來,用磁帶把它記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創作了《熊貓寶貝》等大量經典劇目。”
他的傳奇 從小大舌頭 嘴中含石練功
此前,華西都市報記者多次采訪過鄒忠新。
他為練金錢板,嘴巴里放石頭
鄒忠新曾告訴記者,只記得人們習慣把金錢板稱為“打連三”,源于乞討。
鄒忠新五歲時,跟著父親來到雙流縣拜師孫洪云。鄒忠新曾講述:“師父并沒有打算收留我。因為我大舌頭說不清楚話,師父覺得我很難吃金錢板這碗開口飯。但家里窮,不學藝又怎么辦?為了生存,必須學金錢板。師父讓我嘴巴里放塊石頭,控制發音。舌頭常被石頭打爛,晚上常常疼得睡不著覺!”
1939年,剛滿14歲的鄒忠新和義父來到了成都。很快憑著一副好嗓子和扎實的武打動作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不久就有許多書場的老板都來邀請鄒忠新。1949年,他才開始走紅成都。
他將文藝送上戰場
抗日戰爭時期,鄒忠新以金錢板為武器宣傳抗日、鼓舞民心;在抗美援朝的戰火硝煙中,他把鄉音鄉情送到朝鮮前線;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用心謳歌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成都市曲藝隊副隊長,成都市曲藝團副團長、藝術指導,中國曲藝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他創作出2000多個曲目
鄒忠新創作整理出兩千多個金錢板曲目,代表作有金錢板《羅昌秀》、《冷槍戰》、《焦裕祿》、《贛南烽火》、《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等。更為可貴的是,還編寫出《金錢板表演與寫作》和《金錢板傳統書帽》等專著和選集,為金錢板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他曾拒絕政府分房
在成都東風大橋旁水碾河的一個小區中,坐落著鄒忠新的家:老式的一套二居室,擺設簡單樸實。屋后面有個小花園,每天,他都會在這里練拳做操,養花弄草。周圍的街坊鄰居也聽慣了鄒老的高亢歌聲和節奏歡快的金錢板。鄒忠新的小女兒鄒琪春說:“政府曾給我父親分過兩次房子,但都被他拒絕了,因為他不想向國家伸手,他就是這么忠厚老實的人。父親和母親在水碾河住了40多年,有感情了,不想搬。”
再回首 三次為鄧小平表演
最讓鄒忠新難忘的是,鄧小平同志曾三次作為觀眾看他的現場表演。
第一次是1951年,鄒忠新到重慶參加西南區文藝匯演,在表演完金錢板《武松打虎》后,鄧小平長時間鼓掌。第二次是1952年,成渝鐵路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鄧小平同志為通車儀式講話并剪彩。而后,鄒忠新上臺表演了他為通車典禮專門創作的金錢板段子《火車開到川西壩》。
最讓鄒忠新激動的還是第三次。那是1958年,著名的“成都會議”召開期間,時任成都市市長的李宗林邀請與會的共和國元帥們到其家中做客。在鄧小平的提議下,特別邀請鄒忠新給元帥們表演四川金錢板《武松打虎》、《岳飛傳》等節目段子。那次,鄒忠新一連表演了五六個段子,他興奮地說:“我這三塊竹板可是為四川藝術爭了氣……”
瓊瑤請他“殺館子”
紅遍大江南北的由瓊瑤編劇、趙薇主演的《環珠格格》,就是根據鄒忠新的金錢板的一個段子為創作基礎改編的劇本。
據鄒忠新家人介紹,瓊瑤很喜歡鄒老表演金錢板,喜歡聽他擺龍門陣。有一次,從臺北遠道而來的瓊瑤,聽鄒忠新擺龍門陣高興了,還主動與鄒忠新合影,并請鄒忠新“殺館子”。
伉儷情深 她 是他第一個觀眾 也是最后一個
如果說金錢板是鄒忠新追求了一生的事業,是智慧的結晶,那他的妻子就是他守護了一生珍品,是情感的收獲。
人家是夫榮妻貴,他們是夫榮妻“醉”
幾十年來,鄒忠新在舞臺上演了多少出劇目,獲得過多少榮耀,有多少閃耀的光環。而在這些的背后,一直是妻子在默默地守護和支持。讓鄒忠新特別驕傲的一件事,是鄧小平同志曾作為觀眾三次觀看他的演出。妻子至今還記得,那次演出回家,丈夫對她說起這事時,神情興奮得跟小孩子一樣,弄得她也激動得一宿沒睡著。幾十年過去了,妻子還經常翻看當年的報紙和照片,深深陶醉于丈夫那三次特別引以自豪的演出之中。一位熟悉他們的曲藝界人士調侃道:別的夫妻求的是夫榮妻貴,可這對夫妻卻是夫榮妻“醉”!
太愛演出,兒女擔心,老伴力挺
盡管看金錢板的人越來越少,步入晚年的鄒忠新依然熱衷于演出,連因患青光眼失明的雙眼,也阻擋不了他的留戀舞臺的心。只要有單位請他演出,他總是不嫌遠近、不談報酬就樂顛顛赴約。節假日,人們在公園、社區等公眾場所也能不時看到鄒忠新的“義演”。對于鄒忠新的表演欲望,子女和朋友都很擔心,怕他一個不小心就摔了碰了。唯有妻子站在他這一邊,一直支持:“老頭子麻將不能打,電視無法看,這輩子就愛金錢板,我能剝奪他的‘義演權’嗎?”
妻子,是最后的觀眾
從藝這么多年,鄒忠新的粉絲不計其數,在眾多的粉絲中,妻子永遠是最忠實的那一個。鄒忠新曾說:“年輕那會兒,妻子是我的第一個觀眾,人家都羨慕她可以先睹為快。到老了,妻子成了我的最后一個觀眾,羨慕她的人全沒了,感激她的人倒是有一個,就是我這瞎老頭。”為了金錢板的傳承,鄒忠新在幾年前開始了“藝術遺產自救”,妻子則成了“專職秘書”,幫助他將金錢板的珍貴資料都整理了出來。
華西都市報記者 李昊皎
他 一個時代的終結……
金錢板之困 四川僅幾十人會打
遺憾
這數百年民族文化遺產,目前情況如何?
洋人喜歡國人冷
鄒忠新在生前就一直考慮著傳承的問題。曾在公開采訪中說,“近年來,我已接待了好幾位從法國、美國、德國等專門來的洋弟子,卻幾乎很少碰到一位愿意學金錢板的中國徒弟。”鄒老甚至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學,他都愿意再收徒弟(當時已80多歲高齡)。
記者查閱到2007年的資料,在鄒老看來,如今金錢板之所以聽的人少,一是因為年輕人肚子里裝的東西太少,且不愿意下死功夫勤學苦練,二是缺乏演出陣地和作品發表陣地,也就自然失去了市場。
“據我們初步統計,可能四川會打金錢板的也就幾十人了。這個數據,只要會打的都算,所以水平是良莠不齊的,目前號稱專業認識的估計也就幾個。”昨晚,省曲協副主席、秘書長李蓉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社會發展原因受冷外,其門檻高技巧性強也是一大問題。“學這些東西還是需要沉下心,我們也一直在呼吁建曲藝學校,讓更多人參與。”
7歲小徒孫曾上“達人秀”
“我是媽媽的心肝兒,又是奶奶的乖孫兒,爸爸喊我悶墩兒……”極具成都風味兒的金錢板打得順溜,詞也編得可愛,現年7歲的“福娃小叮當”——何圣麟童是鄒老的徒孫之一,他曾在《中國達人秀》等公開場合表演金錢板。頭頂四撮頭發,身穿紅綠牡丹的“被面”表演服,微胖的體型和特色的外表被大家笑稱現實版“招財童子”、“年畫寶寶”。
“鄒老是福娃的祖師爺,小叮當4歲就拜羅大川、張徐為師學習金錢板。”昨晚,孩子的姥姥劉女士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回憶起對鄒老的印象,直言“是一位非常愛才的人”。
“福娃的拜師錢什么都沒交過。前些年福娃和祖師爺見面時,鄒老眼睛都看不到了,不僅會一字一句地教,還給福娃準備獎勵吃的糖。后來他年紀大了,就把福娃交給張徐等人繼續培養。”劉女士表示,金錢板是四川獨有民間曲藝品種,“雖然現在學金錢板的娃娃幾乎沒有了,但我們從來沒想過放棄。”
金錢板:老四川一絕
金錢板是老四川一絕,源于明朝,興于清朝。
早些年在金錢板比較流行的時候,茶館里一人三板便能來一場雅俗共賞的曲目。“豆腐天子登龍位,要殺小菜一滿門。花椒胡椒去報信,稟報南瓜老將軍。冬瓜拿來做大炮,一根豇豆當火繩。對準豆家打一炮,打死豆家百萬兵。豌豆嚇得直打滾,莧菜殺得血淋淋……”一出《小菜打仗》顯出了多少趣味來,往前推30年,不管何種級別的晚會,總有一個節目會是金錢板。
金錢板也有流派之分:“花派”、“清派”和“雜派”等。花派重視覺,主要突出板式擊打技巧與眉眼身法,表演者常常將三塊竹板呼來耍去,摹仿擊打出大自然的各類聲音;清派重聽覺,注重說唱的咬字吐詞、字正腔圓、中氣十足、節奏穩健;雜派則集兩家之長,既注重板式打法又在說唱中注意節奏變化、靈活自如、唱中帶說、說中帶唱。
每一種曲藝表演形式,都有其代表人物,比如曾炳昆的相書、賈瞎子的竹琴、李月秋的清音、涂紹全的揚琴,而金錢板的代表人物則是鄒忠新。至今留傳下來的重要金錢板曲目,基本上都是他所創作、表演的作品。
還有這些音韻在流逝
四川金錢板曾經名氣很大,但是由于傳承者漸少,越來越多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種優秀的藝術形式存在,包括四川人自己。與金錢板有類似遭遇的,還包括四川相書、四川清音、四川車燈、四川揚琴、四川竹琴和四川諧劇等。
四川相書
四川相書正是由口技發展而來的。一頂布帳子,一把折扇,再加上銅鈴、蓮花落等道具,一出惟妙惟肖的“隔壁戲”就此拉開大幕。藝人一人分飾多角,觀眾則隔帳聆聽,如臨其境。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源于明、清時的俗曲,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很盛行,以瀘州、敘府(今宜賓)為中心,擁有大量的聽眾。表演者坐在八仙桌后,邊彈著月琴或琵琶,邊面對聽眾輕聲吟唱,因此又被稱為“唱月琴”或“唱琵琶”。
四川車燈
四川車燈是四川民間曲藝品種之一,流行于中國西南各省。演唱時,由一兩人或數人,兩手各執“四頁板”自打拍節,亦舞亦唱。
四川揚琴
唱腔、音樂、文詞俱美的四川地方曲藝,當演員靜靜地坐在舞臺中央,用琴、鼓、板、胡等樂器和美妙的嗓音說唱故事時,往往能把觀眾帶到如癡如醉的藝術境界。與川劇關系密切,川劇也將揚琴唱腔作為練習唱功的基礎課。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原名“名琴”,后因其主要樂器為一根蒙以魚皮的竹筒,故又名竹琴。演員斜抱竹琴,用指尖拍擊竹筒下端;另一手持兩塊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銅鈴,筒板相碰時鈴響板響,音韻鏗鏘。在演奏的同時,演員開始演唱故事,委婉細致,韻味醇厚。
四川諧劇
往往是一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表演一臺戲,有些類似單口相聲、獨角戲和單簧,被譽為“一人上場、滿臺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