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賦
古往英豪夢,今來兒女情,寂涼長夜街巷,誰家曲繞梁?階前鏡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遙想梅程盛景,大師光耀群星。九龍庭上,管樂迎兵來將往;虎度門外,青絲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凈素手拈拙筆,寫不盡臺前幕下、梨園驚世魂!
京韻大鼓:京韻大鼓是天津曲藝中的一個主要曲種。上世紀二、 三十年代以后,男女藝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進一步確立了京韻大鼓在曲藝中的首席地位,先有劉寶全、白云鵬、張小軒三大流派,后又有白鳳鳴少白派。女藝人小彩舞(駱玉笙)后來崛起于鼓壇,她兼容劉、白等人之長,結合自己獨特的嗓音,創立駱派,特別是低音方面吐字真切,聲腔清楚,為一般女藝人所不及。
文:北京站記者 程雪超
駱派創始人駱玉笙儒雅、飄逸的演唱風格,把京韻大鼓的文化氣息烘托到極致。而駱派京韻傳人劉春愛,11歲跟隨駱玉笙身畔學藝,50載歲月冉冉,她傳承了字正腔圓、委婉抒情、韻味醇厚的駱派風格,給古老曲種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談話中,劉春愛為記者唱起經典曲目《劍閣聞鈴》,“莫不是弓鞋懶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難禁午夜風?”仿佛一首抒情詩,把唐明皇在檐鈴聲中思念愛妃,夜不能寐的哀傷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今,年過六旬的劉春愛仍活力四射,為傳承京韻大鼓奔走多地。五月份,她還將發行一套京韻大鼓DVD。她說,“我只想把駱派的神韻傳承下去,這是我對像母親一樣的恩師的回報。”
緣結“金嗓鼓王” 11歲拜在門下
談到與京韻大鼓的結緣,劉春愛的思緒便回到1960年,“當年天津曲藝團到學校招生,我被選入京韻大鼓少年訓練隊,可那會看到練習時要左手擊板,右手擊鼓,覺得太難了,就跟老師申請不學京韻了。”老師讓她轉去學習天津時調,學習了兩個段落,天資聰穎的小春愛便給全體老師匯報。這一匯報不要緊,所有的老師都勸她改回學京韻:“中低音好的苗子太少了,你嗓音條件這么好,不學京韻可惜了。”于是,小春愛重回京韻大鼓隊。
在曲藝團的首次匯報演出中,臺下坐著的大人物中正有時任曲藝團副團長的駱玉笙,人稱“金嗓鼓王”。小春愛有招有勢的靈氣表演引來大人們的交口稱贊,那一年,她剛剛11歲。演出完,當她在后臺剛坐下,駱玉笙便找了過來,“駱老當場就說‘小春愛,你的聲音和我很像啊,想不想跟我學?’那一刻,便定下了我和駱老的一輩子的師徒情。”
上世紀60年代,錄音機尚未普及,京韻大鼓也沒有曲譜,學藝的唯一方式就是口口相傳。劉春愛回憶,在拜師第二年,她就跟隨駱玉笙去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劍閣聞鈴》等唱段的教學片,每當師父唱起京韻,她就在旁邊認真聽著,全靠記憶記住曲調及技巧,自己把唱段琢磨透后再讓老師幫忙打磨。而駱玉笙對待春愛也如親生女兒一般,總是讓春愛到自家院里排練,練完了就留她在家里吃飯。劉春愛說起,不禁哽咽,“我最幸福的童年都是在駱老家度過的,她待我像親媽媽一樣。”
練《擊鼓罵曹》敲青大腿 唱《劍閣聞鈴》盡顯神韻
然而,幸福卻終止在劉春愛17歲那年,“文革”中,師父被批判,劉春愛學業擱置,京韻大鼓一放就是十年。1975年駱玉笙終于回到了文藝的春天,當她找到愛徒欲再傳絕技時,劉春愛卻哭著說自己唱不了京韻大鼓了。“在那期間唱了幾年的京東大鼓,嗓子拔得很高,唱不了中低音了。”62歲高齡的駱玉笙勸劉春愛:“沒關系,我不也很多年沒唱么?咱倆一起吊嗓子,我幫你把低音壓回來。”老人細心地為劉春愛壓嗓子,沒用一個月便完全恢復了她中低音區域的表現。為幫助春愛恢復,駱玉笙還推出了新穎的“雙人大鼓”,首場演出便是中國大戲院的壓軸曲目。“觀眾事先不知情,等到我們師徒上臺,一個白發一個紅顏,臺下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師徒倆的《緬懷周總理》、《韓英見娘》等唱段大受歡迎,此后也長演不衰。
劉春愛在駱玉笙調教下繼承了60多個京韻大鼓的經典唱段。《擊鼓罵曹》是駱玉笙從京劇引進移植到京韻大鼓上的經典作品,左右手要同時擊鼓,難度系數很高。那時候,劉春愛足足練了一年,左右手還是不協調,“回家后沒有鼓,我就敲腿,敲得腿青一塊紫一塊的。”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的演出獲得滿堂喝彩。
作為國家級駱派傳承人,劉春愛被公認形神最似駱玉笙,她說做到這點靠用心。她經常反復聽老師的大量影音資料,盡量領悟大師的神韻。久而久之,她的嗓音就有了老師的影子,她所演唱的《琵琶行》、《鶯鶯聽琴》等在曲藝大賽中多次獲獎。
劉春愛與恩師駱玉笙同臺演出。
《四世同堂》主題曲 京韻大鼓唱響中國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當年一曲《四世同堂》主題曲艷驚全國觀眾,這是電視劇首次采用京韻大鼓曲調作為主題曲的。“這首曲子就是師父唱的,當年她已70多歲,她覺得‘能讓京韻大鼓隨電視劇傳開是個好事’,便欣然接受了導演的邀請。那是師父第一次和大樂隊合作,錄音僅用兩遍就過。”隨著電視劇的熱播,京韻大鼓的神韻也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領略。
駱玉笙過世后,劉春愛也步入了60歲,她開始將重點放在京韻大鼓的傳承上,自2004年起,她便奔波于京津兩地的鼓曲教學,除了青年演員的傳承外,她甚至在老年大學免費教幾十位老年人。
對京韻大鼓這門藝術,劉春愛也擔憂它的傳承,“不是沒人對京韻感興趣,只是缺少宣傳。” 因此,只要能宣傳京韻大鼓,劉春愛便不遺余力。2008年,湖南衛視某個頒獎晚會邀請她演唱《四世同堂》的主題曲,劉春愛礙于對老師的敬畏,本想放棄,但女兒的一句話點醒了她:“駱老師要是不大膽試怎么會有這首作品呢?”于是登臺演唱,讓劉春愛高興的是這個演出視頻一天內便在網上擁有了1萬多的點擊量,她希望宣傳京韻的愿望實現了。
家外名人家中賢妻
這位舞臺上的藝術大師,在生活中被幸福包裹著,聊起自己的一家子,劉春愛有藏不住的喜悅。當年技藝超群的劉春愛有一大幫追求者,但她卻沒找同行精英,而選擇了一位低調的工程師。婚后,他們有了一個貼心女兒。
在外是名人,在家中,劉春愛是絕對的賢妻良母:“不能讓家人把我當名人,我想做‘海螺姑娘’那樣的人。所以我無論多忙都不會耽誤他們的一頓飯。”
90多歲的老母親是一家中最后才對她認可的。劉春愛說,母親總說她唱京韻大鼓太慌,去年初,劉春愛給了母親兩張票,讓兄弟帶母親來看自己的演出。這一次,母親才終于點頭認可了劉春愛,這讓她分外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