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方言是文化的源泉和標志性的載體,沒有地方方言就沒有地方的戲曲、曲藝、民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吳碧霞在兩會期間呼吁,發展傳統曲藝,必須加強對地方方言語系的重視和保護。
吳碧霞說,你不會說一個地方的方言,也就不會有興趣欣賞那里的地方戲。但目前,方言的弱化趨勢明顯,尤其在新一代的年輕學生學習當中體現得特別明顯。
“我遇到過一個高二的河南學生,他想考專業音樂學院。我說你唱一段河南豫劇吧,他說不會;我說你聽過河南豫劇嗎?他說沒聽過,他奶奶聽過。我說你會說河南話嗎?他說不會,因為家里和學校都說普通話。”吳碧霞說,“當時我就想,這個孩子的競爭優勢在哪兒?他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呢?”
吳碧霞說,自己是湖南常德人,從小聽著常德絲弦、看著湖南花鼓戲長大,童年時代鄉土文化的滋養,對自己后來的專業音樂道路有巨大影響。“在我學習演唱西洋歌曲的時候,我會很努力學習意大利語和法語的發音。唱中國民歌時,不管唱哪里的民歌,就去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因為只有學好了他們的語言才能唱出他們的味道。”
“現在的80后、90后的孩子有很多連地方方言都不會,他們的語言斷代也就意味著文化品種的斷代和消亡,沒有了地方方言的語言交流平臺,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種就會消亡。”吳碧霞無不擔憂地說。
吳碧霞建議,將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口傳心授的優秀民間藝術,與全國300多大大小小的地方劇種進行系統有機的整合,并與幼兒園、小學、中學音樂教育課程掛鉤。大力開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樂課程教育,讓成長于不同鄉土文化土壤的孩子們能夠學習了解屬于自己方言特色的音樂文化品種。“從小讓他們泡在地方文化藝術里慢慢地熏陶,讓他們有很多的體驗,優秀的文藝人才自然也會從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