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術館外景
對文化產業“大蛋糕”的垂涎,讓國內新一輪民營美術館熱方興未艾。
一些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解相對模糊,往往不切實際地指望借民營資本投資的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創意園區等等一些文化地產項目來帶動地方休閑文化和旅游經濟。而在普通的商業地產受限、萎縮的情況下,一些地產商將商業地產變相冠以“藝術”名頭,以新的開發理念,植入文化概念,在地方政府的土地劃撥、政策等方面獲得支持。建立以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為核心的文化區,同時配套商業用地,形成文化與商業結合的產業項目。
就這樣,二者一拍即合,藝術地產在新一輪“文化圈地運動”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不管業內如何褒貶,文化繁榮復興的宏觀規劃終究在各取所需的謀劃中邁出了“硬件建設”的第一步。
然而,場館的建設僅僅是硬件設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問題。民營美術館仍然需要規范體系的運營機制。沒有“軟件建設”的及時跟進,重蹈前幾輪美術館熱的覆轍將在所難免。
在藝術項目策劃人、先鋒當代藝術中心創辦人朱彤看來,目前國內的民營美術館有種不合理的類型就是僅僅為企業或者個人收藏而建立的展示性空間。這類民營美術館往往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特別是在運營和管理方面缺乏專業建制。但是現在有很多畫廊,甚至是打著藝術名號的投機者,為了使自己的機構變得冠冕堂皇,就掛上了羊頭,穿上了華麗的外套,美其名曰“美術館”,這是目前國內民營美術館的癥結所在。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注冊非營利美術館具有相當難度,國內目前大多數民營美術館都是以“公司”的方式注冊。因此,本該以非企業形式存在的公益性機構卻在出身上就已變了性質。“美術館”既不能從名稱上來區分其機構屬性,也無法在政府對非營利機構的相關免稅政策上享受優待。由此衍生的問題是,本該以公益性、非營利、學術性為本質屬性的美術館,卻往往承受著運營壓力,甚至被一些以營利為目的藝術品經營機構冒名。
國內很多民營美術館對美術館的概念和功能理解不足。美術館首先是公共性、公益性、非營利機構,應該有自己獨立的館藏、展覽策略和學術理念。更重要的是,美術館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公益職能。比如要有對公眾有藝術推廣和教育的功能。而時下很多民營“美術館”的運營實際上與畫廊無異。美術館淪為了商業展覽和場地租賃的地方。
“真正的私立美術館,應該有投資方資金的支持、政府的扶持、品牌的支持。應該有捐助人和藝術投資委員會的機制”。這是像朱彤這樣的業內專業人士所堅持的標準。在他看來,目前國內的民營美術館熱潮,與新財富的產生、民間資本缺乏合理出口,大量資金涌入文化產業項目有關,往往缺乏對運營管理的長遠打算。
曾擔任北京今日美術館館長多年的張子康也認為,民營美術館應承擔更多的公益職能和社會責任。“歐美發達國家很多優秀的文化推廣和興起都跟私人美術館有很大關系。國家項目經費有限,私人可以捐獻、資助。此外,基金會制度也為博物館、美術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些“民營美術館人”看來,目前中國民營資本不愿意投入公立美術館項目,除了制度缺乏保證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術館還沒有建立公信力”。
從財富投資角度講,依靠建立美術館來做藝術文化產業的增值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朱彤告訴記者,“盡管客觀上民營美術館的用地、藏品都可能增值,但其投入產出比并不劃算。相比之下并不是很好的項目。以這個為目的建立美術館,也并不是一項好的投資。”畢竟,美術館需要更大的投入,在產出未確定的情況下,盲目投入建設往往會在資金出現斷鏈的情況下擱淺。
實際上,資金的可持續性仍然是目前國內民營美術館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除去政府和原有出資方的投入,還應該借鑒歐美發達國家捐贈體制。類似“同額免稅”制,即企業或個人向非營利組織、機構捐贈和贊助的時候,可以享受同額免稅的政策,可以極大的鼓勵社會力量對公益性組織、機構捐贈的積極性。
優惠的產業政策,是任何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除去社會捐贈為民營美術館提供的生存保障之外,目前一些民營美術館也另辟蹊徑,在藝術出版、藝術衍生品銷售等方面開拓了新路,成為美術館運營資金的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