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靳尚誼等專家、學者和觀眾參觀展覽
在當前各種思潮迭起、各類展覽頻現的情形下,中國油畫不僅要通過作品反映當代社會生活,更要深入社會的精神層面,使藝術創作成為時代的精神表征,展現當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體現當今社會新的變化。這成為近日亮相中國美術館的“黑土地之歌——東北油畫藝術邀請展”的辦展初衷。
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地區秉承延安魯藝的創作傳統,在現實主義的旗幟下,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美術工作者,其中尤以油畫領域令人矚目,多次在全國大展中取得驕人成就。東北油畫的發展主要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從70年代吳云華的《虎口奪銅》、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戰崗》到80年代廣廷渤的《鋼水·汗水》、陳宜明的《我們這代人》、王廣義的《后古典——馬拉之死》、宋惠民的《曹雪芹》、韋爾申的《吉祥蒙古》、宮立龍的《下大地》和王巖的《黃昏時尋求平衡的男孩》等,一下子從遼闊的黑土地上竄出這么多當代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品,從此東北油畫也給人們烙下了厚實穩健的深刻印象。《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表示,與東北油畫家多年接觸和了解中可知,自80年代以“紫羅蘭”命名的東北油畫展后,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也未能在北京再有一次全面展示的機會。此次展覽對改革開放以來東北油畫界近年來探求與拓進成果進行了一次集中展示,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更加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這是一次跨地區的大型油畫藝術邀請展,參展地域之廣、受邀人數之多、作品藝術水準之高,在沈陽乃至東北地區近幾十年美術創作發展史上都是空前的。參展的50多位油畫家,大多是在國內油畫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實力派畫家,不僅來自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同時還邀請了一些曾在沈陽生活、工作過的北京等地的知名油畫家;160多件作品,既有顯著的東北地域特色,又有油畫家們在世界藝術發展的大背景下,對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的創新思考與探索,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創作的走向。
東北油畫創作大題材比較多,大工業、大農業、白山黑水……廣袤的黑土地孕育了東北文化,獨特的景觀塑造了東北油畫的標識,形成了東北藝術家們的鮮明個性,這也成為人們對于東北油畫的一般概念化的認知。其實,接壤于俄羅斯、隔海相望日本的東北,最早接受的油畫啟蒙主要來自于這兩個國家,與內地尤其是從海上遠赴東洋與西洋留學引進油畫的路徑并不完全相同。從展覽中可以感受到,很多作品在油畫的形式語言層面,深入油畫藝術本體研究的同時,積極發揚藝術的原創精神,充分發揮油畫繪畫性的藝術魅力,進一步提升了本土文化特色的表現力,并以全新的視角深入觀察和表現社會生活,引入現代審美理念和視覺體驗,使中國油畫具有新時代的特征。據悉,在作品選擇上,展覽主辦方總體上要求具備兩個原則——在經典性和探索性等方面具有較高水平;在體現油畫藝術語言的探索精神、東北文化特色和藝術個性拓展方面具有創造活力,體現出時代的精神面貌。
作為策展人,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張祖英認為,從宏觀方面看,東北地區油畫具有很大優勢,不僅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沈陽市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早期滿漢民族的開發,到滿洲努爾哈赤的起兵之地、清末民初人們闖關東的艱辛開拓,到抗日戰爭、遼沈戰役浴血奮戰,到“文革”期間數十萬知識青年到邊疆、去農場,直到今日又在進行大工業的改造和振興,許多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都產生在這里,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東北具有豐厚的地理條件,地域遼闊、豐美多姿,從興安嶺到南部海濱,從長白山到浩瀚草原,從長城的關山到廣袤肥沃的黑土地,為大家提供了多樣的地貌和環境風采;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一批優秀的油畫人才,從1948年魯藝遷到沈陽,歷經65年。
但是,歷史的經驗還需時代的檢驗。“中國處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國藝術也步入了新時代。除了全國美展等大展以外,現在小型展覽舉辦得非常多,而且藝術界和觀眾已經開始習慣了這種藝術氛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群體或一個人的作品很可能在展覽里顯得比較突出。現在這種情況沒有了,整體水平都很高,每個人也都非常能干,但是特別突出的沒有。這種狀況的產生,可能受藝術多元化和互聯網時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人們獲取信息的數量非常大,可供吸收的藝術元素也多了,世界任何角落里發生的事件,很快就會被傳播和擴散,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暢通,很難想象一個人可以長時間獨占信息資源,所以水平就拉平了。”談及如此情勢,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靳尚誼說,中國油畫乃至世界油畫的發展,近20年來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尤其是在西方社會,當代藝術或者稱觀念藝術異軍突起。近10年來,中國觀念藝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實的狀況是:一方面所謂的當代藝術已經跟傳統藝術大相徑庭了;另一方面各大藝術院校的年輕學生腦子活極了,他們的創作樣式也不同于前輩藝術家。這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