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二○一三年 邱志杰
織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造物。人類用之裹身御寒,用之裝飾居所,用之圖騰祭祀,在悠遠的生存相伴中,構建人性的胞衣,形成人類自我的身份。織物的編織從一種傳統的手工藝上升到藝術門類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它一方面傳承織物的屬性與技法,另一方面又開拓著新的可能。今天,纖維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表現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眼光,它已不再只是傳統的手工技藝的編織連結,也不只是纖維性材料的造型與拓展,在它無涯的開拓之中,始終維系著人們對今日文化及生活狀態的新思考。第一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考以“纖維,作為一種眼光”為主題,邀約全球的纖維藝術家聚集杭城,以多彩的創造,彰顯“纖維”在今日生活中的多重意義,呼喚全社會尤其是絲綢之路的家園對偉大的纖維文化的重視。
新世紀以來,織物在全球的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的浪潮中,在身份與他者、認同與差異的文化內涵的糾葛中,被視為文化沖突和身份追溯的重要載體,以新的主角的方式,進入實驗藝術的主流。近十幾年來,在世界許多國際藝術大展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以纖維的藝術形態呈現的作品。以纖維藝術作為一個切入點,我們不但能看到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還能很大程度上厘清和重建傳統文化與今日生活的交織互動的關系。纖維藝術也成為一種與人類文明的交流、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城市發展等建國興業大略有著直接關聯的藝術形式。
纖維,作為一種文化的眼光,不僅存在于技藝的范疇,更存在于普遍的人類生存與文化交流之中。從遠古的結繩記事開始,纖維作為文字最早的表現形式,便與人類文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英文中“文字”(text)和“織物”(textile)兩詞都出于拉丁語中的textus,均有“織造”的意思,這是文明如織物般的隱喻。與此同時,纖維的織物從一開始便與人類有著肌膚之親。這種肌膚之親既是生命依存的襁褓,又始終衍生著不盡的文化意涵,貫穿于人類的歷史。纖維賦予人類安全感和物質性,而人類又反過來賦予纖維以藝術性與詩性。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中的刺繡佛像和織錦唐卡,已成為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遺產。同樣,歐洲中世紀的圣經壁掛和刺繡花毯,無論從織、繡的技術角度或畫面的審美文化角度都是人類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在人類離自然越來越遠的今天,藝術家們用纖維語言所表現和探討的,不僅僅是對文化史和自然傳統形態的呼喚,更是對未來生活追求和諧共處的叩問與追尋。
纖維,作為一種交流的眼光,不僅指向不同的文化交流,而且指向不同時代的交流。它連接著不同世代、不同群落的同時在場。藝術進入20世紀后,潮流日新月異,其最大特點就是全球化。纖維藝術,作為最突出的兼具著文化獨特性和文化交互性的藝術,它的同時在場,無疑能喚起人們對自身文化歸屬感的謹思,也同時激活了文化生活的自覺,從而開拓出一種更為寬廣的文化心態。在很多纖維藝術形式的創作中,我們能感受到地緣文化之間的豐富性、差異性及新時代身份認同的包容和建構,也感受到這種文化之間的交鋒、交融及具有深度文化內涵的創新。
纖維,作為一種批判的眼光,不僅指向造型與材料的更新,尤其指向現代社會生活中織物所包含的身份方式與消費傾向。在物質需求空前高漲的今天,消費主義橫流。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既有生活的必需,更有欲念的增長與奢靡,這為消費品的生產敲上了雙重的印記。纖維藝術以它對城市和社會發展的獨特審視,對物化的思考及都市消費現象的切膚反思,形成最富于針對性和軟實力的藝術形式和表現語言。纖維藝術在用日常材料揭露消費主義的同時,也在暗示這些產物對于歷史學、生態學和社會考古的不同含義。我們看到用布縫制的食物、用衣服建構的圖書館、用絲帶纏繞的工具、用制服暗示的人群組織與關系。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東西,在這里成為最富有挑戰性的藝術表達。
纖維,作為一種創新的眼光,正在一個嶄新的時代“織布機”上編織新的世界,演奏多元空間的混響。諾貝爾獲獎科學家查爾斯·謝林頓曾把思維形容為“一個神奇的織布機。它正以數百萬計的閃爍的織機梭子,編織著一個消溶的模式”。纖維藝術的線性影射了虛擬世界的線性,在互聯網上,人們互相看不見,卻由一根根隱形的網線相連,“織造”、“網”、“洞眼”和“網絡”等紡織品詞匯,今天已延伸至互聯網的范疇,參與到世界的觸覺。藝術家克里斯多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以人造纖維進行跨時空和跨地域的對接,今天菲利普·比斯利將織物、生物、機械與光營造了一個人造森林。在虛擬的時空中,“纖維”正不知不覺地改變著我們的感性方式。
纖維,作為一種產業的眼光,它原就是一種傳統的產業,在各民族與國家中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只是單純的生活消費品,同時承載了人的日常生活情趣和藝術感悟。如何在今天重建一種新的本土關懷,以藝術的原創精神引領紡織品、產業、商業、時尚的發展,帶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和生存空間的創新,是纖維介入文化與產業,再造本土高峰和國際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尤其像杭州這樣具有豐厚纖維文化傳統的家園城市,如何以纖維藝術的品質營造東方之城的品質,這些都是創新驅動、富市強民、重建紡織優勢產業及樹立中心地位的重要命題與途徑。
重返作為纖維藝術起源的傳統編織世界,追問“指與物化”的手藝與思想,凝聚創新驅動的犀利的批判眼光,關懷生態環境的未來建造,形成本屆展覽的主題鏈。纖維藝術從傳統手工編織、機織、大型塑造、工業化生產到數碼編織,新材料、新技術等運用日益多樣,其具有時代創意的實驗性特質,促就了它與時代文化、科技、產業多方面的關聯。正是由于這種關聯,使纖維藝術具有深入社會的批判精神,成為當代文化境遇的反射鏡;正是由于這種關聯,使纖維藝術與科技、產業有著親密接觸,為我們展示了纖維藝術在未來城市和文化創意中廣闊的前景。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將成為跨越國界的當代藝術的實驗舞臺,也將成為杭州城市生活和文化品質建設的藝術與思想的發動機。
(作者系2013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總策展人)
杭州2013-空間58 2013年 金順任
鏈接:自9月底開幕至11月中旬結束的2013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由“經緯四方”、“手與心應”、“反者之動”、“網絡天下”4部分內容組成。“經緯四方”部分展出中國古代的緙毛與緙絲織物。中國的緙絲織物藝術曾在南宋時期呈現了其鼎盛與輝煌的藝術品質,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編織藝術的瑰寶。第二部分展出6位藝術家的數碼編織藝術作品。兩個部分在跨越時空的兩端,進行著隔空對話。“手與心應”借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來講述技藝在藝術中的活化與提升,提倡“指與物化”、“技近乎道”的東方美學理想。在當代纖維藝術中同樣不乏堅守技藝的得心應手之作。這些作品深掘編織的內涵,將技藝融為天人相合的詩意之作。“反者之動”闡述了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力量。這部分呈現的是具有當代批判精神的纖維藝術作品,它們對歷史建構和身份考察,對全球化和城市化弊端等進行了深層的反思。“網絡天下”指向藝術家們正進行著具有實驗性的新纖維藝術創作。他們將視覺、聲音、時間、空間、生物、光與環境、數字信息之中的纖維形態抽離出來融匯在創造中。作品既是生動而充滿銳意的展示,又是對纖維藝術跨媒體、跨文化的綜合未來的熱切期盼。
編余小議:一個大型展覽最受人關注的無疑是最終展覽上展示的作品和創作它們的藝術家,以及策劃展覽的策展人。他們就像一部電影的導演與主角,吸引著觀眾的目光,享受著鎂光燈的殊榮。可是我們知道,在展覽的背后還有很多默默奉獻的人們,在展覽之外,也還有著更為豐富多彩的內容。此次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特意給參與展覽籌備組織的志愿者留下一面墻,記錄他們為這個展覽付出的點滴。在展覽之外,浙江美術館也充分利用國際藝術家云集之機,舉辦各種形式的工作坊邀請市民參與互動,并舉行多個講座讓公眾與藝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