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等單位近日在京啟動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一大批美術家將運用形象化的視覺表現手段將目光聚焦于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和悠久歷史,為我們展現出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文化形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輝煌燦爛。中華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智慧創造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外國學者給予這樣的評價:“中華文明是一盞從未熄滅并永遠照亮人類的明燈。”
盡管各國人民都知道中華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語言、文字以及地理阻隔與文化差異,中華文化并沒有被世界廣泛認知,人們對其內涵的了解仍不深刻。在眾多外國人的眼中,中國是飛速增長的一長串GDP數據,中國是故宮、長城等古代建筑,中國是擁有北京、上海等類似曼哈頓的現代都市的國度。面對游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頭頂紅星帽、斜挎綠軍包,金發碧眼的老外們,中國文化在他們身上只是一個標新立異的符號。在歐洲的一些國家,由于缺乏對中國的了解,他們印象中的中國人形象更是“留著辮子,狡黠、矮小”。
但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里西方觀眾對線條流暢、栩栩如生的巨型敦煌壁畫的嘖嘖贊嘆中,從英國大英博物館里西方觀眾對流光溢彩、精美絕倫的中國古代瓷器的專注眼神中,我們又不難看到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加強理解的渴望,看到超越了文字的藝術化表達對于外國人感知中華文明的重要。再聯系到西方電影制作者近些年來運用中國文化元素,從中華文明中提取靈感創作出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電影票房火爆,也能充分說明藝術傳播文化的獨特作用。
藝術地記錄與再現中華文明的璀璨和輝煌,不僅是對外傳播的有效手段,也是在青少年中傳承歷史,讓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薪火相傳的重要舉措。前不久,一批著名文藝家針對當下青少年普遍不了解祖國偉大歷史和文化,只以某些粗制濫造的歷史戲說劇為歷史知識的現狀,呼吁創作一批歷史正劇,用電視劇重寫中華文明史,以改變熒屏現狀、糾正青少年對歷史的誤解。這種努力與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用藝術再現生活,描寫歷史,呈現文明,是中國藝術的優良傳統。一直以來無論是普通的勞動者,還是居于廟堂的文化人,或用對生活的質樸感受,或以對歷史社會的深切感知,采用文學、繪畫、雕塑等不同藝術形式傳遞著民族的文明血脈。以歷數百年繁盛而不敗,如今有300多個劇種的中國戲曲為例,它在中國人,尤其中國農民延續歷史記憶、接受倫理教育、豐盈內心世界的過程中,就有著非凡的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部門組織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影視作品等的創作工程,都推出了一批展現人文內涵、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給廣大觀眾和世界人民展示了形象的中國,弘揚了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對外也塑造了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中國是一個現代的中國,更是一個文化積淀深厚的古老中國。對于當代中國文化人而言,要做中華文化的藝術表達、現代表達、世界表達,首先必須要有歷史責任和使命,勿對歷史采取非歷史主義的態度,抵制消解、曲解歷史,杜絕把歷史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艱苦奮斗和奮發有為的開創精神在一些所謂的文藝創作中消解殆盡。在各國注重文化軟實力的今天,傳揚和推介中華文明更需要借助現代的語言表達,把各種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倫理道德、宗教哲學、審美情趣等無形文化,嫁接到為現代人所熟知和習慣的方式方法上來,把抽象的意識形態變成真實可感的藝術形象,讓人們更樂于接受。
優秀的歷史題材文藝作品是文藝大花園中的一枝奇葩。面對這些優秀之作,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升騰起的必定是對歷史先賢的無限景仰、對祖先智慧創造的萬般自豪,而對于每一個外國人而言,呈現在他面前的將是一幅看得懂的中華文化圖卷,看得見、摸得著、讀得懂的中國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