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開始畫水墨畫到今天,也有20多年的時間了。在這之前,我是從繪畫的一般原理看待水墨畫的,接觸多了,慢慢地對水墨的特殊性有所認識和理解。待我動筆水墨三四年之后,才說得上對水墨藝術有自己的一點體會。逐漸地,水墨進入我的生活而對它難以舍棄。
上世紀90年代,每天如癡如醉,要在上面消磨一段時間,有時洋洋自得,有時灰心喪氣。在我磨練水墨的過程中,書房里畫冊中元明清大師們的作品給我不少開導,近現代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等人的畫也使我十分敬佩。我看他們的作品時,心里暗自揣摩他們的章法和筆墨,算是一種“意臨”吧!可是每當我拿起筆,從來沒有想過要學習任何一位大師和他們的畫法。我畫的是我對山水畫的認識和我生活經驗中的視覺與心靈的積累。我生長在長江下游沖積洲的水鄉,隔著滔滔江水便是山巒起伏的丘陵,還有崛起的圌山和山巔上的寶塔,自幼培養起我對山、水與樹木的感情。住進城市之后,當有機會“游山玩水”時,我都認真地看和想,這山水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我到過許多國家,沒有哪個國家有這么變化無窮且富有詩意的山水。而且,這山水之美只有用筆墨才能表現,這也是驅使我畫山水的動因。
每當我動筆作畫,總充滿期待,但一般是心中無數。我沒有預設構圖,只是動筆之后一筆一筆地勾畫線條時,情緒才被激起,開始全神貫注,忘我地點擦皴染,剎時間仿佛一件“杰作”即將問世。畫完后細細端詳,冷靜審視,才感到慚愧,才感到水墨之難,畫張好畫決非易事。也許正是這一次一次的喜悅與苦惱和水墨本身包含的“神秘”,使迷醉于水墨的我,從中領悟到不少生活與藝術的哲理。
中西繪畫有共通的原理,假如有人問,它們之間的差異何在?撇開深奧的學理分析不說,單就中國的水墨來說,它最敏感于表達作者的心靈和情緒。水彩在這一點上與水墨有點相似,但中國水墨以書法用筆為基礎的書寫,更具寫意性,更能表達人的靈性和精神,也更有文化的深度,這一點為水彩所不及。
這些畫算是偷閑畫出來的。它們篇幅較小,這固然有時間不允許作大畫的原因,但坦率地說,我天性愛畫小畫,我覺得小畫更能表現我的性情。
畫一旦展出,便是大眾評判的對象了。夸獎也好,批評也罷,都是對我的幫助,我會把各種意見作為對自己的鞭策,繼續在水墨探索中尋找自己的樂趣。
雨 邵大箴
【相關鏈接】
日前,藝林清音——邵大箴、水天中繪畫作品展在北京綏風藝術館開幕。展覽匯集了邵大箴、水天中近幾年來精心創作的繪畫作品67幅。邵大箴以山水為表現題材,借物寫心,筆法稚拙,墨味醇厚。水天中以風景為寫生對象,借景抒情,自成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