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羅楊、曹保明等出席“呵護傳承人 關注守望者”研討會,探索——
“呵護傳承人 關注守望者——非遺后時代民間文化傳承的實踐與思考”研討會在北京首都大酒店舉行 莫保平 攝
在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前夕,由中國民協主辦的“呵護傳承人 關注守望者——非遺后時代民間文化傳承的實踐與思考”研討會于6月6日在北京舉行。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屹出席了會議并講話(全文見本版)。會議的主題是傾聽傳承人心聲,關注傳承人命運。
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角,每時每刻都在傳承、創造、豐富著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他們智慧超群,技藝高超,活躍于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由于傳承人自覺而嚴格地遵循著文化傳統的種種規范與程式,他們的一個姿態、一種腔調、一些手法都可能灌注著民間文化的血脈,承載著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正確對待這些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和他們所傾情的偉大事業,是正在走向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9年來,特別是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以來,民間文化傳承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中國民協為探討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確保民間文化傳承沿著健康規范、科學有序、持續發展的軌道前行,做了大量工作。
研討會上,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代表和中國民間文化傳承方面的專家學者就民間文化傳承人近年來的傳承狀況,遇到了哪些問題與困惑;如何保護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合法權益;在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好民間文化傳承與創新、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等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
研討會由中國民協副主席潘魯生主持,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作主旨發言。
馮驥才說,政府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因為政府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文化遺產在政府的手里,不在任何專家手里;要把非遺保護和傳統村落保護結合起來,村落才是非遺的文化空間,它的土壤,它的生態;不要把非遺引向市場,科學管理非常重要;非遺的專家不是書齋學者,應該永遠是田野專家;傳承人要有承擔,要有責任感。
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代表劉則亭、趙興壽、楊正江和長期致力于民間文化傳承研究保護的專家學者曹保明、劉曄原、巴莫曲布嫫等作了典型發言。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協的負責人、民間文化傳承人代表、專家學者、首都各大媒體的記者100余人出席會議。
保護好非遺傳承人實現民間文化永續傳承
□ 李 屹(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民間文化傳承人剪影
在中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來自全國民間文藝界的朋友們相聚一堂,共同探討非遺后時代民間文化傳承人的保護話題。在此,我代表中國文聯向與會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向來自民間文化創造與傳承第一線的傳承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國夢”的美好愿景日益深入人心,我國民間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工作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如果說民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最生動、最豐富、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那么,民間文化的傳承者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事業的基本保障和生力軍。為確保民間文化傳承沿著健康規范、科學有序、持續發展的軌道前行,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組織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和專家學者,深入田野,扎根基層,積極開展民間文化傳承人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實踐證明,充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資源,充分發揮民間文化傳承人的主導作用,是實現民間文化有效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手段。
傳承民間文化遺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只有保護好民間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才能使民間文化遺產永續傳承。因此,對民間文化的保護首先要落實到對傳承人的保護上。今天到會的傳承人涉及眾多民間藝術門類,是民間文化傳承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民間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希望所在。你們既是民間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同時也是民間文化成果的享有者。你們的每一個姿態、每一種腔調、每一個表現手法都傳續著民間文化的血脈,承載著民族的精神,述說著從古至今的動人故事。保護好作為民間文化“活化石”的傳承人,支持你們所傾情的事業,是中國文聯、中國民協的神圣使命和光榮責任。
對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專家學者的學術支持。作為中國民間文藝事業的學術中堅,以馮驥才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當代中國民間文藝界專家學者和民間文藝工作者,在搶救保護優秀民間文化中發揮著學術引領的重要作用。在今天的論壇上,各位專家學者和傳承人將就近年來民間文化的傳承狀況、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傾心對話;就怎樣保護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合法權益探尋出路;就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好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保護與開發等關系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相信會有許多新思路、新思考、新經驗和新方法,從而進一步促進傳承人保護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同志們,面對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和快速消失的珍稀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做好民間文化傳承人的保護始終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復雜而具體的課題,既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經驗,也需要通過不斷深入的學術探討加以理論引領。希望大家腳踏實地,群策群力,努力把民間文化傳承人保護的理論探索和實際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為民間文化傳承人辦實事、做好事,不斷提高民間文化傳承人保護工作的整體科學水平和工作能力,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非遺后時代?傳承仍然讓人充滿憂慮
□ 馮驥才︵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
今年的6月8日是國家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在這樣一個日子里,我們的傳承人,也就是我們文化的持有者、研究者,還有我們民間文藝的工作者,大家共同來研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十多年來我們在田野做了大量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它的終極目的是什么呢?實際上就是為了中華文明的傳承,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命運。
我們所有人的目光今天一定都集中在了傳承人的身上,傳承人是非遺的主體,非遺的主人,更是文化的主人。沒有傳承人一切都是空談,因為傳承人決定了傳承,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傳承人。我們的非遺怎么樣,就看傳承人怎么樣,傳承人如果狀態好,我們的非遺狀態就好;如果傳承人不干了,比如說某一位老的傳承人去世了,離開了我們,就把一大片文化帶走了,我們國家名錄就會有一頁是空白的。所以我們的傳承人和傳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這么直接。
今天我們通過跟幾位杰出傳承人的對話、交流,讓我們了解和認知了傳承人目前的狀況,看到了當下文化傳承的艱難狀態,感受到我們文化的疼痛。這些問題是怎么發生的,根由是什么?我們要尋找辦法幫助和支持傳承人,使之良好、順暢地傳承,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也是我們當下的任務。
在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這樣一個巨大的沖擊下,我覺得我們的非遺全面瀕危,以下幾個原因值得注意。
第一,村落的消失。村落消失以后,大量的農村勞力進城,造成了村落空巢。去年我到一些地方去看,發現很多村落基本上人都走光了。當你進入到屋子里面,發現做飯的東西還在,都不帶了,家全搬到城里去了。傳統的文化和傳統的生活就是這樣迅速地瓦解了。
第二,傳人離開本土。代表性的傳承人還好一點,傳承人不完全有代表性,代表性的是極少數的。大量的傳承人,是個人傳承。他身懷技藝,離開本土,到城市里面,在市場或者旅游景點謀求生路。到了市場以后,他的作品一定要符合市場的需要,市場對作品的要求一定是利益最大化,因此他的作品一定產生了文化上的變異,比如用機器取代了手工,這給傳承帶來了很大問題,使非遺面臨著新的消亡。
第三,個人傳承的脆弱性。代表性的傳承人一旦被認定,原來他所屬的那個團體的傳承,就轉變成個人的傳承,這種單線傳承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特別脆弱,成敗存亡實際上在一個人身上,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四,不少政府對于文化遺產的意義不明,不承擔對于非遺的管理和幫助。我想這是一個挺大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官員的文化政績化。文化政績化和文化商業化是非遺的兩個最致命的問題,我覺得文化界應該做一點文化批評,因為這是涉及國家價值觀的大問題。
第五,專家缺位。我們的民間文化是在各自封閉的地域空間里面生成的,因此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而文化的持有者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文化的價值,這樣就需要具有廣泛眼光和科學標準的專家幫助他們。可是我們的學者本來就少,還普遍存在著專家和文化遺產的疏離。可以說國家認定的1219項非遺,絕大部分是沒有專家的,傳承人只能自己摸索,要不然就跟著市場走。
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都給非遺帶來巨大的困難,我覺得非遺在今天,特別是在非遺后時代仍然讓人充滿憂慮。民間文化本來就是自生自滅,但是如果要任其自生自滅,最終絕大部分一定會煙消云散。現在怎么辦?
第一,政府管理是第一位的。政府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文化遺產是在政府手里,不在任何專家手里。學者要保護一個歷史建筑,能將門把手保護好都算本事,因為政府要拆一個晚上就拆了。政府要保護,你要拆還不行。
第二,要把非遺保護和傳統村落保護結合起來。目前,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國家已經啟動了,去年4月份,國務院決定由住房建設部牽頭,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一起,四部局聯合,對于全國的傳統村落進行調查認定,然后實施保護。在這個認定的過程中,第一批已經公布了646個傳統村落,我們提出國家非遺所在的傳統村落,一定要在保護范圍之內。有國家非遺的村落一定要保護住,這樣就保護了這個村落的文化空間,它的土壤,它的生態。
第三,政府不要把非遺引向市場。我特別反對文化遺產開發這個詞,聯合國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叫“合理利用”,日本叫“活路”,我不知道這個詞,還得研究,但是日本人、韓國人做得不錯,他們的傳承人也特別認真,有高度的責任感。
第四,非遺的專家永遠是田野的專家。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就是我們的書桌要搬到田野去,專家要永遠和傳承人站在一起。
第五,傳承人要有承擔,要有責任感。國家確定了代表性的傳承人,它不僅是一個光榮的稱號,讓你成為一個國家歷史財富的代表,而且也給了你責任和義務——保護好、傳承好它的義務。
在今天這樣一個日子里,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種自覺,這個傳承是一個集體的傳承,是一個共同的傳承,它不僅僅是傳承人的傳承,也不僅僅是專家應該做的事,而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情感和責任,把這些非常美好的東西傳給后人,讓后人認知,讓歷史的財富能夠成為我們未來的財富。
﹃青年文藝家發現計劃﹄助力民間藝人成長
羅楊(左一)與杭州市文聯主席陳一輝(右二)參觀吳松江(左二)石雕藝術作品《江南民居系列》
5月31日,“大雅屬于自然,真情歸于淳樸”吳松江石雕藝術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展。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出席展覽,并對“青年文藝家發現計劃”及吳松江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自2008年以來,杭州市文聯實施了“青年文藝家發現計劃”,逐漸形成了以抓人才培養促精品創作,以精品創作加快人才成長的工作思路,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得主、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吳松江成為首批入選的民間藝術家。
吳松江的青田石雕作品深受人們喜愛。本次展覽作為其首次個展,共展出作品89件,以傳統村落為題材的《江南民居系列》尤其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