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鐘敬文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在鐘敬文的故鄉廣東省海豐縣隆重舉行。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張志學,鐘敬文教授生前的學術助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董曉萍,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以及鐘敬文的女兒鐘宜、孫子鐘焱等數十位專家學者、至愛親朋、鄉親父老出席了紀念大會。
鐘敬文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內容主要包括鐘敬文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鐘敬文學術思想座談會、鐘敬文生平事跡圖片展、發行鐘敬文紀念封、出版《鐘敬文筆下的海豐》文集、制作電視系列片《海豐民風民俗巡禮——紀念鐘敬文誕辰110周年》等。同時舉行的海豐首屆民俗文化節上,展示了當地獨具特色的白字戲、西秦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緬懷鐘敬文對我國民俗學的巨大貢獻,弘揚他倡導的民俗文化與精神。
鐘敬文,原名鐘譚宗,1903年出生,早年留學日本,曾先后在廣州、杭州、桂林、香港等地任教,抗戰期間從事救亡工作。1950年后,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民協主席、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他從事教育工作80年,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1927年,他就和顧頡剛、容肇祖、楊成志、羅致平先生等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俗學會,為我國民俗學事業培養了大批骨干,解放后又在郭沫若先生的領導下組建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后更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并率先在北京師范大學開設民間文學課,招收民間文學研究生,使我國的民間文學、民俗學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他先后提出“建立中國民俗學派”、“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和“民俗文化學”的主張,旨在打造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派、民俗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