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藝>民間文藝>資訊

      胡集書會三十年的“變”與“不變”

      時間:2013年03月15日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李東風
      0

      1985年胡集鎮老百姓集資45萬元興建的曲藝廳。資料圖

       

      1986年書會火爆場面。李建國 攝

       

      著名笑星姜昆、唐杰忠在書會上表演相聲。李建國 攝

       

      劉蘭芳表演評書《呼延慶打擂》。李建國 攝

       

      胡集書會保護與發展專題座談會現場。閻福波 攝

        我最早聽到“胡集書會”這個詞是在1981年秋。當時惠民地區(現為濱州市)群眾藝術館的文化干部王樹桐告訴我,“胡集書會”是一種民間自發的群眾活動,在“文革”期間也未中止過。當時我腦海里一直在想“書會”到底是什么樣子。1982年2月5日,作為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成員,我陪同山東省文化廳、省文聯、省曲協的領導們來到胡集書會。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胡集鎮,親身接觸到胡集書會的早期狀態,感受到說書人的魅力。

        關于胡集書會的起源,保守的說法也有七八百年歷史了。可以說,這是個自古就有的說書藝人們每年一次的盛會。

        我自1982年踏上胡集,此后連續8年都專程到書會做調研,體驗這純樸的民俗。1985年,我還租了一輛自行車,每天去好幾個村子,整整跑了一個正節(整個書會分為前節、正節、偏節),偏節又和說書藝人一起來到了胡集書會。今年2月21日(農歷的正月十二),一年一度的胡集書會拉開帷幕,我有幸再次來到胡集書會,這離我第一次來此已有31個年頭了。這30年來,許多東西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就我個人看來,也有許多東西變化很少,甚至可以說基本沒什么變化。

        變的是角度  不變的是關注

        我1982年來胡集書會時,曾與胡集鎮文化站站長劉建堂、惠民地區群眾藝術館王樹桐,以及地區文化局、群眾藝術館和惠民縣文化局、文化館的領導和同志們一起看書會,并召集藝人代表召開座談會,共同研究探討如何把胡集書會辦得更好。

        1983年再到書會時,說書藝人們已從當年干涸的大水灣遷到了一個平整的廣場上。再往后,胡集書會又增加了大型開幕式,先后把大批政府官員和曲藝表演藝術家、理論家、專家(如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陶鈍、劉蘭芳,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山東快書藝術大師、高派山東快書創始人高元鈞,楊派山東快書創始人楊立德等)請到了開幕式現場,并進行現場演出。當時的演出盛況空前,雖有公安、武警、民兵劃分觀看區域,但演出高潮處,觀眾還是在臺下擠成了人浪。觀眾疏散開后,廣場上擠掉的鞋都能拾好幾筐。

        再后來,胡集鎮上建成了能容納800余人的曲藝廳,曲藝廳前面還有一個相當大的院落,有好多年的“胡集書會”就是在這曲藝廳前面進行的。

        胡集鎮文化站每年都對說書藝人進行登記,對他們演唱的書目、演出情況做全面細致的調查了解。為照顧遠程趕過來的說書藝人,文化站還要幫助他們安排去說書的村莊,并給他們報銷往返車票。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文化的發展相對落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電影、電視及網絡傳媒迅速成長,單說書講故事已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聽書觀眾的比例逐步減少。胡集書會也從上百檔說書藝人蜂擁而至的高潮跌落至僅十幾檔藝人的低谷之中。

        針對這種現象,胡集鎮政府對書會的扶持也做了及時調整,取消開幕式,把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政府買單,送書下鄉”,也即由政府主管部門對所有演員進行評定,分出檔次,把他們安排到有聽書習慣的村里去,等正節演出結束后再回到胡集鎮,按檔次領取他們的演出補助。經過近幾年的嘗試,這種做法已收到明顯成效,今年來胡集書會演出的藝人達到100余檔。

        也就是說市、縣、鎮各級政府對胡集書會關注和扶持沒有變,變化的是扶持的角度在不斷調整。

        變的是裝備  不變的是內容

        我第一次來胡集書會時,演出地點是在一個干涸了的大水灣里面。演出的藝人們穿的是平常穿的衣服,多數是用土布做的既保暖又厚墩的老式棉衣棉褲。與民眾有所區別的是,一些藝人脖子上會掛一條寬大且顏色突出的圍巾,有的藝人則戴著一頂當地百姓不常見的禮帽。藝人們幾乎都騎著自行車,后架上綁著被褥。演出多為兩人一檔,一個彈大三弦,一個擊鼓演唱。在胡集鎮演唱時,演唱者把矮腳鼓架往自行車后面的被褥上一放,鼓鍵子嘣嘣一敲,彈三弦的藝人往旁邊一坐,開始伴奏,另一個藝人提好了勁運足了氣,扯開嗓門就唱起來。

        再后來的幾年發生了些許變化。自行車逐漸被摩托車代替;部分說書藝人也用上了擴音機。當時話筒桿不多,藝人們也不好攜帶,有人就自己用鐵絲做個架掛在胸前,也有人干脆就把麥克風綁到鐵锨把上往地下一插便開始演出。今年再看這些來到胡集書會上的說書藝人,幾乎都是開著經濟實用的小型面包車來的,演出的擴音設備也相當先進實用。來的藝人大多有了自己的演出服裝,有穿大褂的,有穿唐裝的,也有穿西服的,大部分女演員穿著鮮亮的演出服。

        演唱的書目則沒什么變化。30年前,多數藝人都說一些老藝人傳下來的傳統書目,如《大八義》、《七俠五義》、《施公案》、《包公案》、《楊家將》等。今年,藝人們仍然在講述這些故事。

        變的是面孔  不變的是形式

        我初次來到胡集書會的時候,見到了許多的老藝人、老先生,如魏尊昌、張立通、張立恒、謝寶華等。這次來了一打聽,很多的老先生已經不能說書了,有的已故去了。當年還是青壯年的東路大鼓藝人周金山、渤海大鼓藝人蘭尊俠,如今也步入高齡了。

        正月十三下午,我專程驅車來到了周金山說書的淄角鎮東楊村。如今,周先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大鼓的唯一傳承人。他在這個村里演唱西河大鼓《秦英征西》。為了助興,又加唱了一段東路大鼓小段兒《摻糠使水》。他演出的地方是村委辦公室,院子里屋檐下擺著一張桌子,放著一套擴音機,也不知道是他女兒還是徒弟給他彈著弦,說上一陣兒,唱上一陣;說累了就唱,唱累了就說。說書人說得有情有趣,聽書人聽得有滋有味。

        在胡集鎮演出場地上,我也見到了一些新面孔,如來自濟寧市的山東漁鼓、山東落子、山東琴書、河南墜子,來自河北唐山的樂亭大鼓,還有來自河北滄州某小學的孩子們,有唱快板的,有說山東快書的,再加上原有的毛竹板書、西河大鼓、評書、渤海大鼓等曲種,也算是數量不少了。

        變的是場次  不變的是“扣子”

        以往胡集書會說一個正節要四天五晚,演員們要說13場。如今,多數村莊晚上不說了,只在白天演出兩場,一個正節共表演8場。

        俗話說“聽書聽扣兒,看戲看軸”。所謂“扣子”,簡單說就是懸念。說書人說一部大書,首先講究的是“扣子”的安排。這后一個“扣子”不拴好這前一個“扣子”就不能解。拴好了后一個再解前一個,用行話說這叫“提閘放水”。

        這說書的場次變了,那“扣子”結構是不是也需要變呢?其實人們大可不必擔心,說書場次少了,“扣子”的位置是不會變的。藝人們會根據場次的安排,重新調整故事的進展情況,既不會提前解“扣子”,也不會沒拴好“扣子”就停書。別管場次如何調整,“扣子”都在原地沒變。

        30多年的體驗,我清楚地感覺到胡集書會的“頑強”,也體會到了它的“脆弱”。正因為有了這些“不變”,胡集書會才能夠得以傳承延續;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變”,胡集書會更加完善。愿胡集書會多些“不變”,保留住它的原汁原味;也愿胡集書會多些“變”,讓它的明天更加輝煌燦爛。

        (作者系山東省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舞蹈曲藝研究室副主任)

      (編輯:單鳴)
      會員服務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在线精品自拍无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无码丰满熟妇juliaann与黑人| 狠狠躁夜夜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亚洲激情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国色天香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欧美 亚洲 有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久久|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蜜桃| 日韩区欧美区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水|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AV中文字无码亚| 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第一页|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中文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