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中國民協前身)成立,賈芝同志就是駐會秘書組長,部下只有孫劍冰一人。不久,賈芝便和鐘敬文先生一起創辦了《民間文藝集刊》。發了民研會主席郭沫若的文章《我們研究民間文學的目的》、老舍的《老百姓的創造力是驚人的》、鐘敬文的《口頭文學: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等等,引起了全國文藝界的矚目。可惜的是,只辦了三期便停刊了。
1955年4月,賈芝任駐會秘書長,與鐘敬文一起創辦了《民間文學》月刊。其辦刊宗旨,主要是發表“忠實記錄,慎重整理”的全國各民族口頭流傳的神話、史詩、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作品。還發表一些指導民間文學工作的理論文章及短論等等。當時的編委會陣容相當龐大,有阿英、鐘敬文、賈芝、陶鈍、毛星、汪曾祺、孫劍冰。當時,我是歌謠組組長,每逢開編委會都讓我列席。當時鐘敬文和賈芝一致叮囑:稿子一定要忠實記錄的,凡是偽造的,堅決不收。這是《民間文學》成功的關鍵。北京文化界的各行專家,無論是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還是美術家,一致稱贊《民間文學》有特色,而且蘇聯的民間文學專家與日本的口承文藝專家也大加贊賞。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引用了中國不少民間文學資料,并盛贊“中國學者……在北京編輯出版了一種出色的雜志《民間文學》”。
說賈芝同志是位忠誠的民間文藝家,就是他堅持民間文學的方針路線和基本原則。例如,民間文學必須堅持“忠實記錄,慎重整理”,要堅守民間文學的范圍界限;要區別記錄整理和改編與再創作的界限。改編與再創作,那是屬于作家創作的范疇。我們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文學和藝術來說,主要是搶救和保護各民族傳說的口頭文學與藝術。人民口頭創作的新故事也有,因正在流傳中琢磨,好的極少。但作為新事物,也應重視。然而,真是怪事,那些受極左思潮影響的人卻偏偏瞧不起它,說它太簡單。主張要“改舊編新”呀,要創作新故事呀,結果是越拉越長,搞成了中篇小說。然而,這樣的“改舊編新”,其致命傷是無生活基礎,不能感動人,往往給人以胡編亂造的感覺。
賈芝同志原是位詩人,在延安,艾青就稱他為布谷鳥詩人。因此,他特別重視中國三大史詩的搶救,他在主持民研會的工作之后,終于在1964年由民研會、新疆文聯、柯爾克孜族自治州,并約請中央民族大學參加,成立《瑪納斯》工作組,同年又組成一個《瑪納斯》調查采錄小組,柯、漢專家十幾人住在阿圖什調查補充搜集《瑪納斯》史詩。小組在1964至1965年期間,調查了阿圖什四個縣的民間文學情況,并采集補充了《瑪納斯》八部的全文,還翻譯了《瑪納斯》六部史詩草稿。但后來在“文革”中被破壞了。
三套《民間文學集成》確實是民間文學的里程碑,全國民間文學工作者開展了一次全面的調查采錄,又根據中國民協規定的“三性”(即全面性、代表性、科學性)的要求編選集成幾十年。就連鐘敬文、賈芝也看了幾十年的稿子,鐘老任《民間故事卷》主編,賈老任《歌謠卷》主編。他們都有一顆忠心,要把《集成》編好。還有周巍峙同志,他全面管理文聯各協會集成的工作,他工作一絲不茍,圓滿結束了全套集成。周、鐘、賈三位老人,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祝賈芝同志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