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王正風(左一)、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孟力(右一)、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紅梅(左二)觀看芮城永樂宮書畫藝術節作品展 肖永杰 攝
縣長董旭光(左一)、縣文廣新局局長蘇民武(左三)觀看非遺展示 李耀光 攝
九曲黃河大拐彎處,懷抱著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縣——山西芮城。人類文明的第一把圣火從這里點燃,《詩經·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等名篇在這里創作,八仙之一呂洞賓在這里降生并得道成仙,精美絕倫的永樂宮壁畫在這里繪就。一把火,一尊仙,一首詩,一幅畫勾勒出這個山水小城的久遠和厚重。
芮城地處山西省西南端,晉、秦、豫三省交界處,全縣總面積1178平方公里,人口39萬,轄7鎮3鄉,北靠中條山,南臨黃河,山河阻隔,交通不便,礦產資源匱乏,是傳統農業大縣,境內生態環境良好,文化積淀深厚,自然景觀秀麗,旅游資源豐富,屬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2008年以來,我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分析芮城實際,揚長避短,優化資源,確定了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縣的戰略決策,把發展文化、旅游作為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縣的突破口牢牢抓在手中。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全縣經濟社會發生了明顯變化,全縣經濟總量從2008年的全市第9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6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10481元提升到2012年的183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3963元提高到2012年的6906元。
隨著縣域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趨強烈,我縣提出了“兩強”的戰略:一手抓經濟建設,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一手抓文化建設,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充分挖掘、發揮芮城的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文化建設步伐,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5年來,我縣已先后榮獲“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文化旅游名縣”“中國優秀生態文明旅游縣”“中國美術家協會寫生基地”和“中國書法之鄉”等多項殊榮。這些成績不僅豐富了城市的文化蘊涵,并為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活力。縣委書記王正風同志被評為山西省“十大文化創新人物”。
2012年6月,我縣連續出臺了《推進文化強縣實施方案》、《推進文化強縣若干政策意見》和《加強全縣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對文化強縣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點工作及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作了詳細的分解和落實,力爭在“十二五”末把芮城縣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化旅游勝地,縣財政每年至少拿出50萬元的文化事業發展資金和100萬元的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用于對公共文化活動和文化企業發展的支持,各鄉鎮每年至少拿出5萬元經費用于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與此同時,縣財政將拿出專項資金,著力抓好優秀影視、劇目和文學作品等精品的創作,重點打造《生命》、《“憨”局長還債》等優秀劇目;堅持把中國(芮城)永樂宮國際書畫藝術節打造成國內知名的核心品牌,使其真正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和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引擎;堅持每年投資190萬元,利用3年時間實施第二輪“送戲下鄉”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2012年11月28日,我縣對在推進文化強縣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對7名特殊貢獻獎獲得者每人獎勵1萬元,對芮城縣青年蒲劇團獎勵15萬元,對56名先進個人予以表彰。
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我縣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文化陣地日趨完善
我縣全力構建覆蓋城鄉的文化陣地網絡,不斷推進和積極完善群眾文化陣地建設。5年來,我縣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先后撥付1.9億元用于文化設施建設。其中,投資1800余萬元在縣城中心區域興建了人民體育場,投資6800余萬元建成占地21畝,集書畫、文物展覽、會議、演出、電影放映為一體的多功能會展中心,投資5000萬元建起了集博物館和圖書館為一體的文博館大樓,投資1700萬元建設了永樂廣場,投資927萬元建設了府前花園、舍利花園和東華園等群眾活動場所。同時,投資480萬元在全縣10個鄉鎮統一建成了標準化的綜合文化站,投資600余萬元實現廣播電視全覆蓋,投資1000余萬元在全縣172個行政村建起了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和文體活動廣場,為全縣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文化服務保障。
文化品牌熠熠生輝
2008年以來,我縣依托永樂宮元代壁畫這一民族瑰寶,連續成功舉辦了5屆中國(芮城)永樂宮國際書畫藝術節,共收到海內外書畫作品26368余幅。2011年和2012年書畫藝術節期間,藝術節組委會大膽嘗試,拿出少量書畫作品進行公開拍賣,將拍賣所得的231萬元全部用于資助貧困大學生。此外,每年書畫節期間,成功舉辦招商引資洽談會和旅游推介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累計59.56億元,落地項目58個,為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縣大力扶持蒲劇團發展,確立“名人帶團、精品立團;財政扶持、外向發展”的振團思路,政策上給待遇,財力上有保障,生活上解決后顧之憂。先后投資300余萬元,為蒲劇團劃撥改造了辦公樓、住宿樓,購置更新了音響、服裝、道具等設備;拿出30個財政名額和30個自收自支名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優秀演職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每年財政預算列入50萬元作為藝術創作專項經費,為蒲劇團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2010年,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方針,把原芮城蒲劇團改制為芮城蒲劇線腔藝術研究所和芮城縣青年蒲劇團,既保留原有性質,又突出市場主體,使芮城縣青年蒲劇團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芮城縣青年蒲劇團牢固樹立“出新作、推新人、抓精品”的發展理念,在開展好“送戲下鄉”活動的同時,狠抓劇目創作編排和精品打造,5年內共編排27本折子戲、18部大戲和28個小戲,外出演出1277場,公益演出110場,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新編蒲劇現代戲《生命》繼2010年獲得山西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之后,2012年9月又喜獲“全國戲劇文化獎”8類16個獎項。2013年元旦期間,芮城縣青年蒲劇團在省城太原舉辦了為期一周的“蒲鄉情”戲劇展演周活動,取得空前成功,轟動省城,我縣文化建設的各項舉措得到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的充分肯定。
文化惠民多姿多彩
2008年,我縣投資190萬元,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政府出錢、百姓看戲”的文化惠民活動。2008年至2010年3年間,芮城縣青年蒲劇團唱遍了全縣10個鄉鎮172個行政村,送戲下鄉演出649場、送戲進企業進農戶87場,每場演出政府補助劇團3000元。2012年,又投資190萬元啟動了第二輪送戲下鄉活動,目前已為51個行政村演出175場,讓老百姓足不出戶盡享戲曲大餐。同時,每年開展“2131”電影惠民工程,為全縣10個鄉鎮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共2028場,保證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一部電影,每周為城鎮居民免費放映兩場公益電影。并先后為10個鄉鎮文化站發放了價值80余萬元的辦公設施、服裝、樂器及圖書等,為每個行政村配送圖書1380種1500冊、報紙10種、期刊20種、光盤100種,總價值2萬元;發放卡拉OK點歌臺及投影儀,共配發健身器材1400多臺和健身場地補助金140萬元;培訓社會文藝指導員、體育指導員365名;組建業余文藝團體、健身協會、農民小劇團等200多個。每逢傳統節日或集會,積極開展廣場舞、秧歌、太極拳、籃球賽等不同形式的文體活動,形成了自發、自創、自覺的文化氛圍,達到了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的文化互動效果,實現了公共文化惠及千家萬戶和普通百姓。全縣出現了詩歌熱、出書熱的現象,黃河詩社共有會員100多人,其中30多人是省級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依托《古魏文學》雜志,培養了大批文學愛好者,芮城10位本土作家結集出版了古魏作家叢書;完成了近60萬字的大型芮城文化圖書《中國民間故事全書——芮成卷》。
文化產業初具規模
截至目前,我縣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項、傳承人5個、傳習所2處、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搶救性挖掘和保護揚高、呼啦、肘猴等瀕臨失傳的地方稀有劇種,整理出版了6個劇目的文字資料。2012年組織編排的舞蹈《人·偶》,榮獲山西省“群星獎金獎”。
我縣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結合文化旅游強縣建設,不斷培育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初步形成了音像、娛樂、演出、文物、民俗工藝、書畫、印刷業、民間藝術、地方土特產等綜合性文化產業體系,全縣共有各類文化經營單位135家,從業人員3000余人,文化產業收入占GDP超過4%。同時,積極引導部分民間工藝大師大膽探索,先后成立了芮城縣民俗工藝品研究所、芮城雅琴傳統布藝研制所、山西雅婷傳統布扎工作室等中小型文化企業,桃木雕刻、剪紙、傳統布藝等工藝制作已逐成規模、初顯成效,為帶動“一村一品”、發展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打開了良好局面。目前,我縣正在規劃建設書畫楹聯一條街,全力助推書畫產業快速發展,同時,積極規劃建設占地400畝的集道教養生、晉南民俗工藝、書畫交易、古玩名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畫家寫生為一體的永樂宮文化產業園,預計投資6億元,2016年全面建成。
轉型發展中的芮城文化,必將在芮城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經濟文化強縣的轉變過程中,發揮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