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古往今來始終牽動著中國人的心,“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年不趕,就趕三十晚”。每逢春節,回家的人流就匯成了一股滾滾的春潮。
過年是春節的俗稱。傳說春節起源于“年”,民間傳說年是個怪獸,每到除夕要到人間來吃東西、吃人,人們為躲年的傷害,就待在家里熬夜。等年過去了,初一開門慶賀,互相拜賀,以看看各家各戶是否安全。這就是祖先們留下的關于過年的故事。
其實年的形成,來源于古人對季節、收成、天象、歷法的認識以及時間的意識,是農耕文明孕育出的文化之果。當人們感到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之時,便意識到時間已經過去一“載”,一“歲”,到了周代已廣用年之稱謂。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景象。《谷梁傳》中記載:“五谷大熟為大有年。”從周開始,歲首新年成為華夏人最向往的日子。春節是假日,但并不是簡單的休息日,她有著太多的文化內涵,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生日。
春節曾經另有別稱。春節在古時稱作歲首、正旦、元日、元旦、歲日、新年等。而將正月初一稱春節始于近代。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民國政府改用陽歷紀年,定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元旦即新年。1914年北京政府又定陰歷元旦為新年。這樣,由于社會政治變革之因由,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兩個新年,一個是“民國”政府的,一個是“國民”心中的。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正式確定了全國的年節紀念日,從此“春節”成為人們對舊歷大年的稱呼。
古今風俗大不同。春節在千年文化傳承中,不斷積淀出豐厚的文化蘊含,演繹出豐富的民俗文化風情。漢代皇家“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劉秀讓群臣在朝上“互相辯難”,述職答辯,因而常使不學無術混跡官場之人過不了“年關”。春節的核心基調之一是家的觀念強化。北京人過年必吃荸薺,取其諧音“必齊”。在歷史的長河中,圍繞著中國人傳統的家國情懷,春節在民間拉開了一幕絢爛多彩的節日大戲。大戲中不僅民俗風情五彩繽紛,而且充滿了人性倫理之美,人情親感之美以及人生智慧之美。而壓軸的戲要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在農業社會中具有宗教和神性色彩。《說文》中講:“冬至后三戍,臘祭百神。”臘八就是臘月初八,雖然今日人們的神性祭祀已逐漸淡出社會生活,而喝一碗香噴噴的臘八粥仍是人們的習慣。過去的童謠這樣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發面;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掃一掃。”
東西南北風不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各地習俗多有不同,福建、臺灣等沿海地區在臘月二十四請神上天后開始拂塵清掃,有的地方在祭灶前拂塵。說法是灶神將人們的言行都記在墻壁上的塵埃和蜘蛛網上,所以要將這些盡量抹去。山東一些地方是臘八時掃塵,當地人認為這天神仙離位,鬼神不忌。不論各地民俗怎么解釋,其實根本的動因是人們從心里和環境上都要驅鬼。
辟邪,除舊布新,干干凈凈過大年。“二十八,貼花花”,貼花花包括窗花、春聯、門神、年畫等。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居住環境的變化,“貼花花”的風尚已不像過去那樣鋪天蓋地,而貼福字、寫春聯、貼窗花的美妙風俗仍在節日期間點綴著當代人的生活。
除夕夜的正能量。最勾人魂魄,最溫暖人心的時刻莫過于大年三十。只要是流著華人血脈的中國人一定都會領悟到那句“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詩句的魅力。在中國人的心中,除夕這一天必須要在家中與家人一起度過,要在家里吃那頓團圓的年夜飯。這頓飯并不在于豪華和奢侈,與其說是物質生活的享受莫如說是一次精神文化的聚餐。這頓飯凝聚了一年的親情惦念,積淀了一年的離合悲歡,維系著上千年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對美好理想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對宇宙自然天地萬物的感恩敬畏,對和諧社會家庭團圓的永恒企盼。守歲和燃放鞭炮是除夕的重頭戲,王安石“爆竹一聲舊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對大年習俗的最好描述。正月初一標志著新年的到來,古時以雞鳴為候。到了近代,人們已把新舊交接的界標定在午夜零點。此刻平日深沉的神州大地煙花飛舞鞭炮齊鳴,一向矜持的中國人融入到狂歡的世界。美好的中國年會在熱熱鬧鬧紅紅火火中度過。
歷久彌新綻芳華。人們在響徹云霄的爆竹聲中迎來新年,按照民間的說法,那天上天去匯報的諸神這時又返回人間,所以各地會有不同的祭神儀式,不過這些活動只在部分農村保留著。城里人大多還是沿襲著新年賀年拜年的習俗。甚至在很多大城市、發達城市,登門拜年的習俗已被時下新興的風尚所取代。過去農村中家族式的團拜已被城市中單位、同事、朋友式的團拜會取代,到家拜年逐漸改為寄發賀年片拜年,賀年片又改為電話拜年,電話拜年又被短信拜年取代。民俗本身就是一條流淌的長河。它的源頭已淹沒在滔滔的洪流中,而不息的清流又會奔騰出新的浪花。比如新時期以來出現的中央電視臺的春晚已成為全國人民甚至海外華人在除夕夜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盡管人們每年看完節目后會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如果央視不辦春晚,可能全國人民都不會答應。因為它已經成為了當代媒體傳播時代風尚的一道新民俗。遺憾的是,目前元宵節還沒有納入國家假日,所以造成了春節文化傳承的斷層,元宵節不放假必然造成文化的消解和傳承空間的散失。從文化自覺的高度來看,元宵節放假事不宜遲。
我們有必要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讓我們的春節既傳承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同時又要與時俱進,與時代對接,使春節中彰顯的價值觀融進現代人的生活取向,給古老的節日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否則,我們面臨的將是舊有的民俗不適應新時代了,而新時代的民俗又沒有形成,從而使我們在節日中束手無策。節日不是休息日,節日必須有文化的內涵和精神的寄托。畢竟一臺春晚滿足不了七天節日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渴求。恢復老民俗固然必要,但創造新民俗更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