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風一刮,雪花飄。大年三十來到了,人人都準備著把年過,家家戶戶蒸年糕……”這是山東陽信縣農民王秀蘭演唱的西河大鼓《偷年糕》中的開場。
每逢新年來臨,這位農民藝人都會為四鄰八鄉的鄉親演唱有著百余年歷史的西河大鼓。不論是《呼楊合兵》、《楊家將》等傳統曲目,還是《回娘家》、《夸女婿》等當代說唱,王秀蘭的演唱都會搏得在場觀眾的陣陣叫好。
這幾天,王秀蘭尤為高興,縣里專門為她舉辦了收徒儀式,至此,作為西河大鼓省級傳承人,王秀蘭知道自己鐘愛的這一民間說唱藝術將延續它的不了情。
西河大鼓形成于清乾隆時期,在陽信坊間流傳也有百余年。表演時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使其與說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專司伴奏。
王秀蘭自小受父親影響,與西河大鼓結下了不解緣。
王父王振連是陽信縣洋湖鄉洋湖村的農民,擅長西河大鼓,耳濡目染,王家五兄妹從小都對西河大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王秀蘭。1982 年,19歲的王秀蘭高中畢業后便正式跟著父親學習說唱西河大鼓。
王秀蘭的丈夫李希海也出生在西河大鼓藝人家庭。其父李榮德七歲登臺演出,因在表演中加入兩塊木板做伴奏樂器,逐步形成了獨特新穎的木板書演唱形式,陽信西河大鼓也正是透過這位說唱藝術家脫穎而出。
據王秀蘭介紹,1985年嫁到李家后,她與丈夫一唱一彈,再加上公公李榮德的精心培養,西河大鼓說唱技藝突飛猛進。那幾年,也是王秀蘭一家人演出最多、最輝煌的一段時期。
王秀蘭告訴記者,那時只有在麥收、秋收時才回家呆幾天,其余的時間都是在各處演出,每到一處,方圓數公里的群眾都趕去看他們的表演。有時候“沒有舞臺,就站在拖拉機車斗上演,有的鄉親趕十多公里路來聽書。”“到了飯點,老百姓都搶著管飯!”
這位農民藝人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黑白電視機開始進入農村百姓家,西河大鼓開始變得冷清起來。有一次夫妻倆一天騎了近 30公里路,轉了七八個村子,卻沒爭取到一個表演機會。
2000年以后,當地農民的物質生活有了較大改觀,富裕起來的農民又開始想念舊時說唱藝術的“老味道”,這也使王秀蘭幾近丟下的手藝又被重新拾起。她唱起了久違的韻律,逢年過節開始在附近村莊“巡演”……
2009年9月,陽信西河大鼓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王秀蘭等人被確定為西河大鼓省級傳承人,去年 12月,陽信縣還成立了鼓書院,為16名老藝人安了一個“新家”。
王秀蘭說,“現在許多學校開始邀請我做輔導老師,培養小學生學唱西河大鼓”,這讓她感到這一民間說唱藝術后繼有人。她表示,將把自己一生的積累傳授給新徒弟,讓當地流傳的這一古老說唱藝術再煥發生機和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