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友梅、福庚、馮驥才、費禮文在第四次文代會上。圖片選自1980年出版的《文壇繁星譜——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攝影集錦》
說起馮驥才和文代會的淵源,那得追溯到1979年的第四次文代會。當時的馮驥才寫小說初露鋒芒,摹古畫早已聞名,但此時天津代表團文學方面的名額卻只剩下一個,這就意味著在年輕的作家里面,馮驥才和蔣子龍只能上一個。于是,馮驥才就被安排到民間文學方面去了。冥冥之中他就跟民間文藝結了緣。
“在那個會上我一個人都不認得。我估計,鐘敬文先生、賈芝先生,這些民間文藝界的老先生、老前輩當時都在場。”隊伍不熟悉固然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位后來的民間文藝事業的旗手“心思”還在別處:“當時我找個機會就跑到作家那邊去了。”于是就有了馮驥才和鄧友梅、福庚、費禮文在一起“瞎白話”的照片。馮驥才把衣領翻下去貌似穿著西裝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或者說意氣風發。
當然,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的身高。馮驥才說,第四次文代會有“三怪”。第一怪,“最高的就是我,——到現在也還是我。”第二怪是,最矮的一位作家身高才1米52,恰住在他對門,“所以我倆就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第三怪是來自香港的作家何達,會議期間穿著大褲衩,放今天估計也很讓人咂舌,何況當時開會的時間跟今年差不多,也是冬天。
第四次文代會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后不久召開的,很多作家藝術家是從“牛棚”里面出來參加這次盛會的。“那是一次充滿激情的大會。”馮驥才說,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平同志在人民大會堂里的講話,其中有一句話到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振奮。“那句話擲地有聲:寫什么和怎么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他說‘不要橫加干涉’的時候把手一揮,全場鼓掌,時間起碼有一分鐘。”
那是一次充滿激情和文藝氣息的盛會。馮驥才回憶說:“一會兒丁玲過來了,一會兒艾青過來了……但那已經是32年前的事了,我現在也覺得我老了。”不過,年屆70歲的馮驥才說這話可不是為了傷感。作為民間文化的守望者,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等著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