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1:折紙時代》余波未盡,《小時代2:青木時代》便緊跟著登陸全國各大院線。郭敬明永遠不會缺少擁躉,但對《小時代》的批判之聲也同樣不絕于耳。梅耶荷德認為毀譽參半是藝術作品成功的標準,這樣看來,《小時代》業已功行圓滿了。
筆者本人或許是年紀大了,抑或是家境貧寒,觀該片總覺得格格不入,仿佛欣賞著另一個世界里發生的故事。筆者能夠感到,制作團隊似乎在追模張愛玲——試圖穿透大上海的燈紅酒綠,而直抵浮華背后的某種深刻與蒼涼。可惜天命不佑,影片太過癡迷于奢華物象、富豪生活的展覽,并不小心流露出置身其中的沾沾自喜,從而暴露了趣味的平庸和眼界的有限。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無論是鏡頭調度、場景設置,還是音畫協作、演員表演等,該片幾乎都乏善可陳,只有偶爾出現的幾個實虛焦配合的鏡頭、對帥哥美女面龐的特寫,以及唐宛如不失時機的“發飆”,點綴著板滯平淡的敘事。除了顧里和唐宛如,主人公的性格也普遍趨于扁平。許是由于剪接問題,部分情節顯得不連貫。顯然,對于電影這一形式感頗強的藝術樣式,主創們似乎還缺乏足夠深切的理解與把握。
然而,《小時代》也絕非如部分網友吐槽的那般一無是處。無論它所描寫的人際關系中,存在多少世故與算計,林蕭與顧里等人的友誼歷經考驗,堅定如初;顧里成為朋友圈中的“女王”不僅是由于她富有,更重要的是每當朋友遇到麻煩,她總是第一時間出來幫忙;顧源盡管知道了顧里曾與其他男人有染,十分痛心,但最后還是寬容了顧里,繼續他們的愛情;他們固然非常富有,但是這愛情卻并不是金錢所促成——就像《簡愛》中,簡深愛羅切斯特,她的愛并不因他有一位瘋太太而減少分毫,亦與羅切斯特是貧是富無關。也許顧源與顧里愛情的呈現方式相當另類,但是他們的愛情中畢竟包含著寬容、尊重、體諒等提升愛情品位的因素。
《小時代》中物什之奢華誠然令人咋舌,但是將其批判為拜金主義亦是言過其實。評價一部作品的好壞,不能以其描寫了什么為標準。重要的是,作者如何看待和評價其所描寫的對象和敘述的事件,即學術上所謂“隱含作者的態度”。我們看到,《小時代2》中,袁藝拋棄了自己的保安男友而對富二代顧源窮追不舍,顧源的母親葉傳萍也極力撮合二人,原因無非是兩家是商業伙伴,雙方的結合將帶來生意上的利益。然而,葉傳萍精心籌劃的訂婚儀式卻被顧里搶盡了風頭后一舉搗毀,影片為袁藝、葉傳萍安排了一個尷尬而荒唐的結局,從而傳達出對利益驅動的婚姻、對拜金主義價值觀的否定。
僅僅看到奢華的場景而無視影片所可能包含的正面價值,恐怕是觀者、論者一葉障目所致。據筆者所知,郭敬明本人對奢侈品情有獨鐘,《小時代》在一定程度上無非是其真實生活的寫照。而一名作者,是有權將其一不觸犯法律、二不傷及他人、三不沖破文明底線的生活書寫出來的,而這種生活在他人看來是否有深刻的意義或價值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許多評論者憂心忡忡,唯恐《小時代》教壞了孩子們,這樣的擔憂其實大可不必。《小時代》無非是一群俊男靚女炮制出來給少男少女看著玩玩的片子,主人公的生活水平固然是多數人難以企及的,但是筆者善良地相信,正如大部分觀看警匪片、武俠片的觀眾都不曾懷著從中學習殺人越貨之技巧的目的,觀看《小時代》的少男少女們也不大可能因為過不上電影里的生活而尋死覓活或者打家劫舍。誰的青春不充滿幻想呢?“不切實際”恐怕正是青春的特征之一。電影本來就不是復制真實的生活,“代償心理”本來就是人們欣賞藝術的心理動機之一,有什么可大驚小怪呢?
筆者以為,《小時代》不過是部商業片罷了,它真正給人帶來的思考,恐怕是在影片之外的:是什么樣的“大時代”電影市場和社會文化環境造就了《小時代》及其成功呢?這才是要緊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