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3日專電(許曉青、張一然)打破單一電影院線藩籬的藝術電影聯盟1日在上海啟動展映,引發圈內人士對于此類放映機制能否“長壽”的熱議。
其實,為藝術電影營造一個長期穩定的放映平臺,是幾代電影人的夢想。
近年來,京滬兩地先后出現了由單一院線發起的藝術電影“點映”和“周周映”聯盟。不過,一般的“點映”要靠效益數倍于藝術電影的商業電影來支撐,甚至靠一些商業地產項目來“養活”,而長三角地區曾經一度繁榮的藝術電影“周周映”也好景不長,一年多時間就“夭折”了。各地其他一些藝術電影放映的嘗試,也大多無聲無息、“自生自滅”。
此番,電影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不是松散的商業院線自發行為,而是由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行業協會發起組建的文化類社會組織。
“這將營造一種更穩定的放映機制,讓那些以往容易發生影院‘一日游’的優秀藝術人文影片有自己的歸屬、自己的家園。”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胡勁軍說。
作為藝術電影聯盟的發起者之一,上海永華影城總經理朱中響認為,包括永華所屬的上影聯和院線,以及此次參與其中的萬達、星美等實力派院線,都有“為藝術電影放映開辟一片天空”的責任。
朱中響透露,藝術電影聯盟的放映活動,票價通常定位在50元左右,除了一般的日間放映,也會考慮部分夜間黃金檔,而不是單純的“擺個花架子”。
根據聯盟的內部分工,上海中華藝術宮藝術劇場和上海電影博物館影劇場將成為藝術電影放映的主力軍,而萬達影城、永華影城、星美影城等全國排名靠前的商業影院也將“讓渡”一部分放映資源給藝術電影聯盟。
導演賈樟柯說,一直以來電影工作者對成立藝術電影聯盟的呼聲比較高,現實情況是,電影市場化以后,藝術含量高的影片放映終端很少,觀眾想在電影院看到藝術電影比較困難。上海的實踐是一個開端,或將改變中國電影放映題材較為單一的局面。
導演謝飛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藝術電影放映曾經做過很多嘗試,但沒有堅持下來。他主張,如果要堅持,就必須把藝術電影作為一個產業來做,用三五年的儲備,成立獨立的藝術電影制作公司和發行公司。
更多業內人士期望,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不僅僅放映電影,也能摸索出一套選片、定片、看片的長效機制,使放映變得可持續。
據了解,自7月1日起首批在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放映的電影包括《萬箭穿心》《記憶望著我》《有人贊美聰慧,有人則不》《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超越那一天》等,其中《萬箭穿心》曾在北京電影節上摘得獎項。
“藝術電影不能止于電影節,必須走向市場,啟發觀眾。穩定的排片、固定的影院,可以讓新老藝術電影觀眾慢慢回來。”賈樟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