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9時許,北京青年報官方微博爆料稱,曾在電影《甲午風云》中出演鄧世昌一角的老藝術家李默然病逝,享年85歲。隨后,新華網也發稿印證了此事,稱從李默然兒子口中得知,李默然已于今晚在北京醫院去世。
北京青年報的官方微博今晚突然發布消息稱,“記者剛剛得到消息,著名表演藝術家、電影《甲午風云》中鄧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先生去世,享年85歲。他在《甲午風云》中最著名的臺詞是,“撞沉吉野!””隨后,新華網記者從李默然之子李龍吟通電話得知,李默然確實于今晚在北京醫院去世,享年85歲。
李默然離世的消息在網上迅速擴散,各大社區網友們紛紛留言點上蠟燭表示哀悼。有網友稱,11月6日下午還曾親訪李默然老師住所,當時并未感覺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身體異樣,只是蒼老了許多。
李默然最后一次亮相于電視節目應該是去年接受《魯豫有約》的專訪。當時在現場,李默然在家人的攙扶下來錄節目,節目中,老人家滿頭銀發,衣著樸素,腳蹬千層底,一雙紅襪子赫然映入人們眼簾。雖然行動有些不便,聽力不是太好,但當時老人家精神不錯。
談名利 鄧世昌是我“撿”來的角色
回憶起自己在電影《甲午風云》里廣為人知的鄧世昌一角,李默然爆料稱“那是我撿來的角色”。原來,當時導演選李默然來是演其中的李鴻章一角,鄧世昌另有人選。但是,因為飾演鄧世昌的人臨時有事來不了,當攝像看到風塵仆仆趕來的李默然時,回頭便對身邊的導演說:“你還找什么鄧世昌啊,這不就是嗎?”
這是李默然第一次接演電影,相比起在話劇舞臺上的游刃有余,突然站在鏡頭前,李默然稱“根本就不會動了”。對比話劇舞臺和電影藝術,李默然總結道,一個是是需要夸張,一個是需要收縮。
時隔多年,《甲午風云》中的李默然的演出早已成為人們公認的經典,但是已年過八旬的李默然談起這個角色還忍不住道出了自己的一點遺憾--“當時臉上都是青春痘”。此話一出,逗笑了現場眾人。
談成長 “只讀過三年小學 曾得不治之癥”
李默然出生于1927年,祖籍黑龍江,生長在一個有八個兄弟姐妹的并不富裕的家庭,他排行老七。因為家境貧困,10歲才讀書的李默然僅僅讀了三年便輟學了。而在那個物質匱乏,醫療條件奇差的年代,年幼的李默然還險些因為一場病喪命。
“我家有兄弟姐妹八個,我排行老七。我十歲才開始上小學,因為之前得了一場不太容易治愈的病,叫白喉,我的兩個哥哥一個姐姐,都因為這個病死了,我是被一個老中醫救活的。所以,直到10歲才上了小學,但是到14歲就念不起了,家里負擔太重。”
輟學之后的李默然賣過煙卷,做過零工,16歲扛著180斤的麻袋上跳板。但是,他喜歡文藝,喜歡看書。“當時流行過的武俠小說我全都看過,而且我還接觸了名著,《三國》、《紅樓》,但是那里面一大半字我都不認識,為了看懂這里面的內容,我就趁賣煙卷的時候,當郵差的時候,去看蹭戲。”
回憶起當年看蹭戲的日子,李默然仿佛又回到童年的光影里,他瞇著眼睛微微笑著說,“那個賣票的在這邊,我就跑到那邊,她到了那邊,我就又跑回這邊,被追得繞著圈滿場跑,有時候甚至還要躲到廁所里。”
談離世老伴 “老伴是家里的大樹”
說起自己攜手大半生,在前年9月不幸離世的老伴,李默然當時在接受采訪時還忍不住黯然神傷。他說老伴是家里的大樹,而在她離世時,僅僅還差五天,就是他們的鉆石婚。
李默然的愛人龍潮是音樂學院畢業的高材生,集作曲、編曲、指揮等各種技能與一身。說起二人的相識、相愛,還頗具浪漫色彩。當時,已經身為演員的李默然被安排出演一個會唱歌的角色,雖然文藝天分頗高,但李默然卻偏偏是個音樂盲,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有點五音不全”。這可難住了當時擔任指揮的龍潮,怎么練都不行,有一天龍潮忍不住開玩笑說,你哪天把這個歌唱好了,我就哪天嫁給你。此話一出,人們紛紛起哄,而李默然卻當場表示“好”。沒想到,這樣的一句玩笑話,在一年后卻真的成了現實。
老伴去年的突然離開對李默然是個不小的打擊,《魯豫有約》節目現場,李默然眼含熱淚這樣評價了自己的老伴。“老太太過世剛剛半年,談到她,我的心里不是很平靜。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講,我跟幾個孩子也都說過,這棵大樹倒了,給我留下了很多事先根本沒有預料到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但是生死存亡總是自然規律,沒辦法的。
她離開時,還有5天,就要度過我們的鉆石婚了。50年八月十五我們結婚,她去世是去年八月初十,還有五天就整整六十年。概括起來,簡單說,她不僅僅是我這個家里的好母親,好主婦,工作上是個好干部,她入黨比我早,級別原來比我高,這個人不爭名不爭利,我們那時候有一句話叫我是黨的一塊磚,任憑黨來搬,她做到了這一點。
在我們家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師。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都是她教育出來的。我不是一個好父親,也不是一個好爺爺,說的好聽,叫忙于工作,說的不好聽,是因為家里有這么一個靠山。但是,去年9月17號離開我們了。一談起她來,我就顯得有點語無倫次了。”
因《白毛女》走入戲劇屆
1947年10月,李默然抱著好玩的心理報考哈爾濱文藝家協會文工團。李默然先考的是自己最不擅長的音樂,考官拉的每一個音調他都唱成“5”,無奈的老師只好勸他去另考戲劇。因為看了《兄妹開荒》和《白毛女》,李默然就唱了四句楊白勞的唱段,結果卻意外地一次考中了。 進文工團不久,李默然就遇到一件令他十分尷尬的事: 每天早上文工團員們輪流讀報紙。這一天輪到李默然,他正讀著,突然聽到有的同志在笑,原來他把“效率”讀成了“效帥”。 戰友們的哄堂大笑給年輕李默然帶來不小的打擊,也令他深受震動。“我這個文化程度在文藝團體是呆不下去的,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叫博覽群書。” 李默然一頭扎進了圖書館。從1947年到1953年,整整6年時間,李默然不間斷地閱讀了大量書籍,他讀書讀得很雜,文學的,戲劇理論的,全都看。用熟記的臺詞對小說中的生字,對于只上過4年小學的李默然來說竟成了認字的捷徑。 今天李默然簡歷上有著一連串頭銜:話劇院院長、中國話劇研究會會長、戲劇家協會主席、文聯名譽主席等等,它們昭示了一個自學成才的典范,而背后的艱辛只有經歷的人才能體味。
創造多個舞臺形象
1953年以后,他創造了數十個舞臺形象,其中較有影響的有1954年在《尤利烏斯-伏契克》中扮演的伏契克,1956年在《日出》中扮演的李石清、在《李闖王》[3]中扮演的李巖,1960年在《第一次打擊》中扮演的季米特洛夫,1962年在《第二個春天》中扮演的馮濤,1979年在《報春花》中扮演的李鍵(該劇參加國慶30周年演出獲表演一等獎)等。
李默然的表演富于激情,演出氣度恢宏,凜然有正氣,感情真摯而充沛,并善于抓住關鍵時刻,在一連串的情感爆發中,展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他著力追求的是塑造有感情、有個性的活人。他重視技巧的掌握,重視對人物基調的整體把握和處理,同時選取最能表現人物內心生活的動作細節,使人物個性鮮明。在他的表演中,本色與性格化、生活與夸張等藝術上的辯證對立因素被較好地統一起來。
因《甲午風云》一炮而紅
1960年,李默然第一次拍電影,也就是這部《甲午風云》,讓李默然一炮走紅。在片中李默然把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風骨鮮明生動地呈現上銀幕,并永遠地留在了觀眾的心中,成為中國銀幕上別具一格的“硬漢”標本。 “鄧世昌是我撿來的。”最初進入《甲午風云》劇組,李默然完全是服從組織安排,
他連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上了火車。到了長影,李默然看到兩個人。一個是《甲午風云》的林導演,另一個是著名攝影師王起民。王起民一看到李默然就向林導演大喊道:“你還找什么鄧世昌啊,這不就是嗎!”。開始導演有意讓李默然演李鴻章,最后改為鄧世昌。這令李默然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一個滿臉疙瘩的人怎么能演民族英雄?”李默然問導演,導演回答得也很經典:“臉上沒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甲午風云》一拍就是兩年時間。在當時條件下,關于鄧世昌的資料,無論是形象上、文字上或者是傳說中的均很少。第一次拍電影的李默然一點都不緊張:“我完全被這個人物的感情和行為震懾了,用北京人藝的演技學派來講,一個演員塑造一個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經形成了,這個人物應該是什么樣的,對待某些人是什么樣的,我這個腦子里頭就像演電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 李默然說,他塑造的“鄧大人”形象之所以獲得廣大觀眾的認可,不是因為他的表演有什么獨特的功力,有什么了不起的創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民族氣節在鄧世昌身上有集中表現,跟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吻合,這些打動了觀眾。
曾因錯字被田漢指正
《甲午風云》的成功,讓李默然出盡了風頭,但他的頭腦依然很冷靜。較之初登舞臺之時,他成熟多了。因為,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比前輩和同輩的那些優秀演員差得多。即使是在紅得發紫的1962年,他仍有錯別字的時候。這一年,他的話劇《漁人之家》進京演出,他演得非常成功。田漢在向他祝賀的同時,悄悄告訴他:“你把酗說成了兇酒,這是錯的”李默然聽了,羞得滿面通紅。從此,學習更加勤奮了。
從《甲午風云》的大紅大紫中,李默然冷靜地走出來,依然一絲不茍地演自己心愛的話劇。從長影回來,他在劇院里連續演了《八一風暴》、《膽劍篇》、《第二個春天》、《葉爾紹夫兄弟》表演藝術日趨成熟。他提出了做人做戲的嚴格標準——臺下認認真真、明辨是非地做人,臺上認認真真、富有創新地演戲。他在表演創作上主張“無禁區”、“無偶像”、“無頂峰”。
演繹《兵臨城下》姜部長
1963年,林農再次向李默然發出邀請,請他扮演《兵臨城下》中的姜部長。接過這個劇本,李默然覺得比《甲風風云》壓力小一些。畢竟他本人與這段歷史及歷史人物比較近。而且,很多人物他接觸過。1947年參加革命后,李默然經常與“姜部長”那樣的部隊干部在一起工作,他們的風度氣質、音容笑貌,都在他心里記著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案頭準備,“姜部長”就在他腦子里活了起來,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輕松自然,游刃有余。
在拍片期間,李默然巧遇了京劇大師裘盛戎。
當時,裘盛戎正在長影拍攝戲曲片《秦香蓮》,自幼酷愛京劇的李默然很快與裘先生成了好朋友,他多次到現場看裘先生拍戲。他一邊看,一邊學習裘先生塑造人物的方法,從對特定情境的理解與渲染,到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把握及語言節奏的運用,他一點不漏地記在心里,然后用心揣摩。
與裘盛戎的接觸,對李默然塑造姜部長這一形象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在電影中,李默然的表演充分顯示了高度的視覺性,逼真而又傳神,恣肆汪洋、酣暢淋漓,灑脫自如。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是姜部長坐在吉普上,準備從城中撤出。本來他是戴著墨鏡的,如果這樣一路演下去,那戲就會顯得過于呆板,因為觀眾看不到他的表情。李默然即興發揮,從容摘下墨鏡,沖著鏡頭微微一笑,那真是迷人迷到了家。那一笑,全面準確地傳達出勝利在即的信息。
1974年出演《熊跡》公安局長
大概在1974年的時候,國內各大媒體報道了一則重要新聞,在北京郊外,偵破了一期特務案,三年后,長春電影制片廠根據這個故事拍攝了一部反特電影《熊跡》。
《熊跡》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趙心水,他的成名作是《冰山上的來客》。副導演李前寬,現在是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長影廠總導演,以拍攝重大題材著稱,比如《開國大典》、《重慶談判》、《七七事變》等。另一個副導演是張圓,以前的二十二大明星之一。演員有石維堅,李默然,浦克,劉世龍,徐元奇,達奇,盧桂蘭,顧嵐,鄧書田,任頤,唐克,孫敖,劉文治,龐萬靈等。遼寧人藝老院長李默然在劇中演公安局長。
1984年《花園街五號》
《花園街五號》,李國文著小說名,另有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于1984年,李默然、龐學勤、方舒等主演,本片以一座北方城市的領導人交接班為背景,揭示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緊迫性;主要劇情為:花園街五號為一座城市最高權力的象征,1982年,此樓的第五任主人、市委第一書記韓濤將退居二線,他在任用干部劉釗和丁曉之間猶豫不決……最終劉釗用事實證明了丁曉的卑劣行徑,不久,劉釗被調至省城去接受新的任務,花園街五號被改建為少年宮……電影獲文化部1984年優秀故事片二等獎。
和兒子同演《檢察官》
1981年5月,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了故事片《檢察官》,由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擔綱主演。影片講述了剛剛恢復重建后的檢察機關通過一件刑事案件的追捕,進而發現竟是一起蓄意制造的冤假錯案,而這起冤假錯案背后,又隱藏著一起重大殺人案件。
李默然扮演檢察院檢察長徐力這個主要角色,他的兒子李龍吟同志扮演檢察院檢察員,是徐力的助手,他們父子同臺的戲很多。
李默然主演了檢察長徐力。故事發生在鬧市區,一個青年突然在徐力的車前摔倒,當徐力把他救起后正準備為他救治時,不料他卻神秘失蹤了,原來這個青年正是徐力追捕的流氓慣犯張華。經過一番周密的偵查,徐力終于證實,張華是被誣陷的好人,而真正的罪犯,卻是自己的兒子徐文濤。檢察長在這一意外的打擊下痛苦萬分。此時,公安局副局長梁靜逸突然主動前來關懷徐力,愿意為徐力的兒子作偽證以解脫其罪行。徐力斷然拒絕了梁副局長的“關懷”并沖破梁靜逸設置的重重障礙,揭出了梁靜逸伙同其妻在“文革”中犯下的一宗重大謀殺罪,而張華則是梁靜逸所犯罪行的見證人。因此,梁靜逸千方百計地陷害張華,以掩蓋自己的罪行。最后,檢察官徐力失去了兒子,但他卻維護了法律的尊嚴。
獲得“白玉蘭”終生成就獎
2007年4月23日,第17屆“白玉蘭”獎頒獎典禮在上海東方電視臺演播廳舉行。81歲高齡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劇協前主席李默然,捧起了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獎座。
此前,為紀念中國話劇百年華誕,李默然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榮譽稱號。 戲劇大師曹禺曾說:“很少有人能像李默然那樣保持這樣永遠的藝術青春。50多年來,他從未停止過藝術創作活動。……他走過了一條不間斷的持續探索的藝術道路,為人民群眾留下了一連串閃耀著生命靈光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