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陪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參觀故宮博物院。兩國元首夫婦在故宮寶蘊樓茶敘,共同參觀故宮三大殿,觀看文物修復技藝展示和珍品文物展,并欣賞京劇表演。
今天,記者就帶您沿著這條兩國元首夫婦的參觀路線去看一看。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是從西華門進入故宮博物院的。西華門是紫禁城西門,設有三座券門,門釘為縱九橫九。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諸園,多由此門而出。目前,故宮博物院的辦公用車,基本從此門出入。
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迎接特朗普夫婦,是站在西華門內的寶蘊樓前。此后他們進寶蘊樓茶敘。
寶蘊樓是紫禁城內唯一的民國風格建筑。這里原是清咸安宮舊址,1915年北洋政府為了存放沈陽故宮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兩地的文物,在此處建了“文物庫房”。為恢復寶蘊樓的歷史風貌、消除安全隱患,故宮博物院自2013年啟動寶蘊樓修繕工程,2015年5月完成。修繕后的寶蘊樓,從“文物庫房”變身展廳,設置“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1925—1949)”、故宮特色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展示區(qū)等,一部分區(qū)域作為文化研究與學術交流場所。因寶蘊樓為磚木結構,在承重方面有所限制,需要在開放后進行持續(xù)監(jiān)測,因此目前采取預約制開放方式。
三大殿蘊含“中”“和”大道
飲過茶、嘮過家常,兩國元首夫婦經(jīng)內金水橋,過太和門,到太和殿。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規(guī)格最高的門,也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所謂“御門聽政”,就是指文武官員早朝,皇帝在這里接受臣下朝拜和處理政事制度。清康熙帝以前的皇帝均在此聽政。
太和門內就是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這里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shù)很少。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jié)(即皇帝的誕辰)、元旦、冬至三大節(jié),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在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這些小獸的排列有嚴格的規(guī)定,按照建筑等級的高低,數(shù)量也不同。故宮太和殿上的脊獸最多,有10個,這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同是紫禁城里的大殿,中和殿是7個、保和殿是9個。其他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只有9個小獸。
雖然為了保護文物,觀眾現(xiàn)在無法進入太和殿參觀,但殿內新設的LED燈光,足以讓人看清內部裝潢與陳設。正當中的“金鑾寶座”,學名叫“髹金漆云龍紋寶座”,是明朝嘉靖年間制作的。椅圈上共有13條金龍纏繞,其中最大的一條昂首立于椅背的中央;椅面之下沒有通常的椅子腿,而是一個須彌底座,在束腰的地方透雕雙龍戲珠,滿髹金漆。至于寶座周邊的陳設和大殿內的彩繪,無一不透露出帝王的尊貴與霸氣。
紫禁城的每個重要建筑都有一個鎮(zhèn)殿寶匣,里面裝著金錢、金銀銅鐵錫錁、五色寶石、五經(jīng)、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谷,反映出古人趨利避害的內心追求。太和殿的寶匣為銅質抽屜式,表面鎏金,鐫雕龍紋,安放在大殿正脊正中間的“龍門”里。2006年—2007年,太和殿曾經(jīng)歷過一次大修。2007年9月11日的合龍儀式上,與寶匣一起放入“龍門”的,還有詳細記載此次太和殿修繕經(jīng)過的《太和殿修繕工程紀事》。當時記者有幸登上殿頂,見證了這一時刻。
太和殿不僅見證了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風光,而且見證了抗戰(zhàn)的勝利。1945年10月10日,正是故宮博物院建院20周年的日子,華北戰(zhàn)區(qū)正式受降儀式在太和殿廣場舉行。當天,前來觀禮的總人數(shù)達到了10萬余人。
從太和殿向北,兩國元首夫婦依次參觀了中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后改稱中極殿,現(xiàn)天花板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中和”二字是說,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關系得以和順,其意在于宣揚“中庸之道”。
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于保和殿舉行。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于保和殿,大婚亦在此舉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清代殿試自乾隆五十四年始在此舉行。
中國傳統(tǒng)修復工藝技驚四座
在領略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的深厚意蘊之后,兩國元首夫婦走進了位于紫禁城西側的“文物醫(yī)院”。
故宮文物醫(yī)院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專業(yè)人員數(shù)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建筑長度達361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地上和地下各一層,從空間上整體劃分為6大區(qū)域,分別是科技保護區(qū)、分析檢測區(qū)、書畫修護區(qū)、綜合工藝修護區(qū)、綜合藝術品修護區(qū)、金屬鐘表修護區(qū)。
在金屬鐘表修護區(qū),兩國元首夫婦看到了兩座已經(jīng)修復完畢的座鐘。
上半部是葫蘆形花瓶的,叫“銅鍍金琺瑯轉花葫蘆式鐘”。它是清乾隆時期在中國廣州地區(qū)制造、獻給皇帝祝壽的。葫蘆在中國民間寓意“福祿”,象征生活幸福美滿,事業(yè)通達。葫蘆口處有菠蘿花。葫蘆上部正中鑲嵌太陽花,寓意時間運轉,日月輪回。鐘的下層是樂箱,底面正面是景觀。上弦啟動,音樂響起時,正中立著的人會單膝跪地展示字聯(lián)。他周圍有一圈獻寶人隊伍,在他們的四周還布置有吉祥寓意的景物。景觀的兩旁布置有對聯(lián),柱子每轉動一面,就變換不同的內容,表現(xiàn)出祝壽的場面和意向。
另一座會唱歌的,叫“銅鍍金嵌料石升降塔鐘”。它為18世紀英國制造,是乾隆皇帝的賞玩之物。為討中國皇帝喜歡,鐘身做成一座中國古塔建筑形制,上弦開動后,可演奏中國民樂《茉莉花》,塔身隨音樂升起,有“步步高升”的寓意。鐘塔座為八角形,三面均有鐘盤,鐘盤周圍鑲彩色料石花。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精美的西洋鐘表,但由于時間久遠,有不少已無法運轉,這兩座也不例外。鐘表修復專家們通常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讓它們“復活”。據(jù)了解,這兩座鐘都修了半年左右。
據(jù)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博物院除收藏有180多萬件文物藏品外,同時也保存有許多中國古代特有的文物保護修復傳統(tǒng)手工技藝,并擁有以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古書畫臨摹復制技藝、青銅器修復技藝、古代鐘表修復技藝、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為代表的、10多個門類的保護修復專業(yè)隊伍。
故宮文物醫(yī)院作為文物修復的常規(guī)展覽場館向公眾開放,觀眾通過提前預約可近距離參觀文物修復的全過程。
暢音閣再奏和諧之聲
夜幕降臨,到暢音閣享受中國戲曲之美,是兩國元首夫婦在故宮的最后一站。
暢音閣,位于乾隆皇帝為自己養(yǎng)老修建的太上皇宮——寧壽宮中,由暢音閣(戲樓)、扮戲樓(后臺)和閱是樓(觀眾席)組成。暢音閣,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每逢各種節(jié)日,如元旦、端午、七夕、中秋、除夕以及皇帝登基、帝后生日等重大慶典,皇帝都要在宮中看戲。暢音閣的舞臺有三層,由上到下分別命名為“福、祿、壽”。三層臺設天井上下貫通,上中兩層天井口安設轆轤,直對下層地井,根據(jù)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
今天人們看到的暢音閣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七年(1802年)和光緒十七年(1891年)先后進行過修繕,是清代乾隆時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層大戲臺。今年9月19日,經(jīng)過修繕的暢音閣作為戲曲館開放,并且上演傳統(tǒng)劇目,沉寂了百年之后的暢音閣,再次響起管弦鑼鼓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