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凈月潭森林公園里的雕塑《凈月女神》。
長春市杏花邨公園里的雕塑《秋爽》。
長春市南部新城里的雕塑《紅綢舞》。
位于長春市重慶路商業街上的雕塑《哺育》。
一池碧水之上,一片蒼翠林間,身姿曼妙的仙女斜靠彎月,思緒飄飛,《凈月女神》雕塑在城市邊緣的森林公園里一展人們對廣寒月宮的美好向往。
164塊花崗巖拼合而成的30余米高的雕塑上,三位少女手捧鮮花與和平鴿凌空起舞,《友誼 和平 春天》雕塑在城市次中心位置用恢宏的氣勢詮釋著人們對待世界的態度。
這些雕塑都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里。令這座城市居民自豪的是,在7294平方公里的規劃區范圍內,坐落著10座以雕塑為主題的公園,陳列著216個國家的雕塑作品。
近日,第五屆世界雕塑大會在吉林省長春市閉幕,發生在這座東北平原老工業基地城市的滄桑巨變再次令世人矚目,一座城市對雕塑長達20年的堅持開花結果,昔日的汽車城、電影城又有了一個新稱號:雕塑城。
“長春已經成為真正的雕塑博物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白俄羅斯共和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弗拉基米爾·普羅科普佐夫說,“在這里展示著來自世界的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最好的雕塑作品。”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表示,長春市提出讓雕塑走進城市公共空間、融入廣大市民生活,以強烈的文化自覺引領城市建設,這是落實黨中央文化自信的實際舉措,為全國文化事業作出了表率。
如今,迅速崛起的中國城市建設同時面臨“千城一面”的困局。長春,20年持續不斷地用雕塑給城市以“空間再造”,成為打破“千城一面”的榜樣。
打造城市的“藝術范兒”
今年9月起,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的長春世界雕塑藝術博物館開始向公眾免費開放。令人驚喜的是,除了國內藝術家的創作,博物館還從希臘國家博物館及衛城博物館引進了38件古希臘雕塑作品。而在松山韓蓉非洲藝術收藏博物館里,來自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等非洲東南部國家的1.2萬件雕刻和繪畫等藝術作品全部來自捐贈。該館還收藏了6600多件馬孔德木雕,其中最小的木雕只有5厘米,最大的則高達4米、重1.2噸,有多達60余個人物形象。
“這些作品在國內也是難得一見的。”長春市城市雕塑規劃管理辦公室主任楊少清說,“這得益于長春雕塑城的建設,藝術家和收藏家認為這里是雕塑作品的好歸宿,這樣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把收藏或創作捐贈給長春。”如今,長春市已經建成并開放了6座匯聚了名家名作的雕塑博物館。
早在1997年,時任長春市市長宋春華思考著一個問題:國內城市建設快速發展,但是“千城一面”,建筑的量越來越大,卻缺乏人文內涵,只有物理場所,缺少人文精神。經過與各部門反復探討,宋春華形成了一個想法:用雕塑“塑造”城市。“以雕塑為主體的城市公共藝術,可以成為傳遞友誼、加深了解、增進互信的使者,在推動人文交流、促進互學互鑒上發揮積極作用。”在第五屆世界雕塑大會論壇上,宋春華這樣說。
其實,在中國,我們從來不缺少對雕塑藝術的追求,一件件傳世之作令人驚嘆:秦代的兵馬俑、漢朝的動物雕塑、隋唐時期的石窟佛雕塑……如今,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必要用中國人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藝術氣質,做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作品。
正是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長春市于1997年召開了首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20年來,長春已經舉辦了18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5屆中國長春世界雕塑大會,全球近千名雕塑藝術家為長春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作品。
打造城市的“藝術范兒”已經成為長春市的“接力工程”,每一屆政府都高度重視,20年來從未間斷。在今年召開的長春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進一步強調了長春未來要創建“東北亞現代文化名城”的目標,準備繼續深入挖掘雕塑文化,擦亮“雕塑之城”名片。“要結合20年來的實踐,對長春雕塑事業發展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謀劃,使長春‘雕塑城’的稱號叫得更響,使雕塑藝術更加深入人心、更具長久的生命力。”長春市市長劉長龍說。
追求藝術的“世界級”
在第五屆世界雕塑大會期間,最矚目的活動是以“‘一帶一路’引領雕塑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第五屆國際城市雕塑高峰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雕塑家、建筑家、藝術理論家、城市雕塑管理專家等300余人齊聚一堂,共話世界雕塑盛事。要做就做“世界級”!在長春最初確定發展城市雕塑的時候,發起者和推動者就堅持著這一原則。
“友誼、和平、春天”,是長春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永恒不變的主題。在第二屆雕塑大會的閉幕儀式上,通過了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雕塑家共同確認、簽字的《城市雕塑——長春宣言》,確定了長春市“三年召開一次世界雕塑大會”的整體構想。在第四屆世界雕塑大會中,長春市還正式倡導成立了雕塑公園國際聯盟。雕塑家們通過雕塑大會,建立了多種世界雕塑名品的收藏渠道,形成和出版了一批重要資料和文獻,豐富了世界雕塑藝術的內涵。
“我太喜歡這里了,尤其喜歡看中國人的笑臉,中國是這樣的豐富、活躍、充滿生機,給了我強烈的靈感。”來自巴西的雕塑家伊里內歐·加爾西亞說。
長春市城市雕塑學會理事長劉天府介紹,現在長春“雕塑城”的名號在國外叫得甚至比國內更加響亮。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表示,雕塑家的作品在哪里,心就留在哪里,因此,世界文化在長春產生了一種具象的交流與匯集。
讓藝術融入生活
在長春街頭,不經意間就有一座獨具特色、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出自名家之手的雕塑出現在眼前。一座城市的藝術品格撲面而來。
長春城市之南的中軸線東側,有一片占地達92萬平方米的綠地公園,450多件(組)來自世界各地的雕塑作品在湖水邊、林地里、草坪上永久陳列。這是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融的一座現代城市雕塑公園,整個園區綠意蔥蘢,中西方雕塑瑰寶與大自然交相輝映、相得益彰。2017年2月,因其風光優美、藝術氣息濃烈,長春世界雕塑公園被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在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的基礎上,長春市多方引進中外雕塑藝術精品,不斷增加雕塑藝術館藏,陸續建成了長春國際友好城市雕塑公園、雙陽國際雕塑公園等一系列城市雕塑公園,吸納了大批優秀的雕塑藝術品。眾多雕塑作品,已經融入民眾生活中。
從2016年開始,長春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舊城改造。利用這一契機,相關部門在長春市東新路柴油機廠舊址精心打造了13組工業藝術雕塑景觀,有螺絲齒輪組成的造型,也有鋼鐵制作的電車……這個城市開始用雕塑全方位記錄自己的發展歷史。
伊通河南北貫穿長春城區。經過近年來的不斷改造和整治,河兩岸形成了寬闊大氣、郁郁蔥蔥的景觀帶,一個大型的帶狀城市公共空間被營造出來。而這條景觀帶也是今年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的舉辦地。邀請展從國內外上千件投稿中篩選出近90件雕塑作品,作品完成后將永久擺放在伊通河兩岸。
“藝術只有融入百姓,才能綻放光彩;只有與人民相結合,才能煥發無限生機和活力。”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說。
(記者 鮑盛華 本報見習記者 趙潔)
(本版照片均由長春市城市雕塑規劃管理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