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評論文藝”之所以聲勢浩大,甚至有淹沒“文藝評論”的趨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文化市場的發展使“評論文藝”的主體更加龐大、多元;二是渠道的豐富、便捷使“評論文藝”的聲音更加宏亮;三是全民素質的提高使“評論文藝”的話語能力得以提升;四是青年群體社交性評論、市場消費性評論主導大眾文化市場。在新的語境下,真正的文藝評論要發揮高端、權威的引領作用,借用文學的概念,文藝評論家就必須將學者、作者、讀者三種角色融為一身,可謂三位一體。按照新的文藝發展形勢,我們既要承認“評論文藝”強大的驅動力和現實的合理性,以及它對文藝發展的推動作用,又要看到“文藝評論”當起到高端引領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促進文藝的健康、繁榮發展。我以為,堅持“三大融合”是其核心路徑,其中,一是要堅持學者、作者、讀者三種角色的融匯;二是要堅持學術、藝術、技術三大要素的融合;三是要堅持“文藝評論”與“評論文藝”兩套話語體系的融匯貫通。
關鍵詞:當代中國;文藝評論;評論文藝;高端引領;界域;融合
與以往相比,當今的文藝發展逐漸呈現出大眾化、消費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態勢,普通受眾參與文藝欣賞、消費甚至創作的機會越來越多,并且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到文藝評論當中來。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民眾搭建了便捷的發聲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人人都是評論家,通過論壇、微博、微信等形式傳遞著自己的直觀感受或理性認識。評論不再必須是一篇文章,如今一個感嘆號、一個表情符號都能發揮評論的功能。
在這一背景下,傳統意義上以專業文藝評論家、文藝理論家為主體的文藝評論格局發生了變化。學者通常所說的專業的、學術的、規范的、權威的文藝評論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性評論,它通過選擇、分析、批判,引導創作,引導欣賞和消費,保持文化生態的良性、健康發展。而隨著普通受眾的廣泛參與,以網絡評論、市場評價、媒體傳播為主要形式的評論逐漸發展起來。它以直觀的表達方式和暢通的發聲途徑直接面對讀者。我們有必要對這兩種不同的評論進行區分,可以簡要地將兩者稱為“文藝評論”和“評論文藝”。雖然人人都是“評論藝術家”,但并非人人都是文藝評論家。就如同人人都可以思考哲學問題,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學家。目前這種現狀帶來的問題是,專業文藝評論家、文藝理論家以專業的眼光和知識素養所作的文藝評論被淹沒在大眾、網絡的聲音之中,可以說“評論文藝”強勢發聲,“文藝評論”處于弱勢地位。今天,對兩種評論之間的關系以及兩者對文藝發展的影響等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評論文藝”興盛的緣起
今天,“評論文藝”之所以聲勢浩大,甚至有淹沒“文藝評論”的趨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文化市場的發展使“評論文藝”的主體更加龐大、多元。隨著文化市場的發展,廣大民眾都以文化消費者的身份進入了文化市場,在文化市場當中充當了“評論文藝”的主體,使得市場對文藝的評價越來越重要。以電影市場為例,從1994年電影市場改革開始,到2010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超過100億,而從100億到200億僅僅用了3年時間,2014年中國電影全年創造票房296億,觀影人次達8.3億。除此之外,持續升溫的戲劇、音樂、美術、電視市場也在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評論文藝”的龐大、多元主體。
二是渠道的豐富、便捷使“評論文藝”的聲音更加宏亮。以互聯網為平臺的評論具有人數多、聲音大、傳播快的特點,使得“文藝評論”被淹沒在“評論文藝”的汪洋大海之中。其中,多個文藝類論壇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豆瓣上的影評、劇評為“網生代”們理解一部作品提供了多角度的解析;時光網、格瓦拉上面的電影評分決定著受眾是否踏進影院為某部電影的票房買單;榕樹下等原創文學網站、新浪鳳凰等各大門戶網站相關文藝頻道的互動平臺為讀者和作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甚至讀者的意見都會成為作者再創作的素材;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是每一個受眾的發聲器,他們可以隨時隨地的表達對于一件藝術作品的理解和看法。
三是全民素質的提高使“評論文藝”的話語能力得以提升。與過去相比,全民文化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得評論文藝的主體素質得到提高,從而帶動其話語能力的提升。近年來,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為民眾提供了與各藝術門類親密接觸的機會,藝術不再只是陽春白雪;信息技術的普及拉近了藝術與個體的關系,即使不進影院也可以觀看電影,即使不進劇院也可以欣賞話劇,即使不進畫廊也可以欣賞繪畫作品。多看多聽便能多想多思,民眾的文化素質、藝術素養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而這對于“文藝評論”主體的素質又具有倒逼作用。
四是青年群體社交性評論、市場消費性評論主導大眾文化市場。隨著以“網生代”為代表的青年群體的崛起,一方面,網絡口碑對于文藝作品的影響越來越突出,逐漸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點,用戶口碑從發酵到爆發只有短短幾天、甚至幾個小時的時間。在電影市場中,網絡口碑作為伯樂催生了票房“黑馬”,近期的《夏洛特煩惱》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青年群體作為消費者在大眾文化市場中的核心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近年來興起的青春電影正是為了迎合這一主流觀影群體,青春經驗的肆意書寫、青春欲望的無限放大,是這類電影的共同特征,而背后無法掩飾的票房欲望印證著青年群體及其評價對市場的決定作用。
二、對“文藝評論”角色定位的一種理解
與熱鬧的“評論文藝”相比,近年來“文藝評論”卻面臨尷尬的境地,學院派的保守、高冷,理論的艱深、晦澀,傳統媒介的衰落,讓其處在弱勢的狀態。對此,我很贊同這樣一句話:如果理論失靈,問題并不在理論,而在我們搞理論的人沒有找到自己要針對的矛盾點。而擺脫目前尷尬現狀的關鍵就在于,在新的語境下,真正的文藝評論要發揮高端、權威的引領作用,借用文學的概念,文藝評論家就必須將學者、作者、讀者三種角色融為一身,可謂三位一體。
一是學者的角色。也就是理論的角度、學術的角度。從學者的角度來看,文藝評論家應該對文藝作品、文藝現象進行理論分析。目前,學術的文藝評論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知識結構和理論儲備陳舊,少有大的變化,面對超出已有理論范疇的文藝現象時,要么文不對題,要么干脆失聲。另一個是文藝理論的碎片化,曾經有學者指出,和西方相比,中國人文學術之落后,不在于規范化和技術操作等層面,而在于沒有一個總體性的問題脈絡或問題意識。而西方學術即使做得再局部,也有一個整體性的問題意識和學術發展的框架在背后支撐。這就導致學術的文藝評論不夠宏觀、透徹、深入,遠遠不能達到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種境界——“一位有檔次的藝評家,有自己的哲學,自己的美學,自己的品味,自己的歷史眼光,能把別人沒看到的東西揭發出來闡釋清楚。”
二是作者的角色。也就是創作者的視角、藝術家的視角和藝術的感覺。沒有藝術的感覺,成不了優秀的文藝評論家。盡管文藝評論家并非一定要介入創作,但藝術的感覺和對藝術的把握很重要,否則很難進行深入的評論。我們與創作者的話語應該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熟悉和懂得才能夠使我們與創作者以他們的話語方式進行平等的交流,也只有這樣才是對創作者足夠的尊重。好的文藝評論要求既要有理性的眼光,又要有審美的感覺,甚至本身就是藝術作品,是美文。這樣的文藝評論才能叫作真正的文藝性評論。遠的不說,近來我讀剛剛去世的童慶炳先生的著作《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就有這種強烈的感受。
三是讀者的角色。也就是受眾的視角、文化消費者的視角。與“評論文藝”一樣,文藝評論家應該有讀者的角度。在當前的文藝評論家隊伍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對于藝術作品不去欣賞便進行評論,即便欣賞也是走馬觀花,沒有理解讀者,認識讀者,不接地氣,缺乏生氣,特別是缺乏從時代和未來的視野對青年受眾的深入研究。這就導致文藝評論在故紙堆里就理論談理論,甚至喜歡“文抄公”,既是空談,又怎能有影響力?怎能深入人心?同時,部分文藝評論家也存在不與普通讀者為伍的界線感,忽視大眾的聲音,特別是年輕讀者的聲音。而實際上,在網絡中非常有影響力的文藝評論并不乏專業性和理論性,它們既能從作品本身出發,又能直指人心。只有同時具備這三種身份、三個視角,文藝評論家才能成為文藝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才能肩負起文藝評論引導創作、引導受眾的歷史職責。
三、兩套話語體系的場域融通
按照新的文藝發展形勢,我們既要承認“評論文藝”強大的驅動力和現實的合理性,以及它對文藝發展的推動作用,又要看到“文藝評論”當起到高端引領作用,唯有此,才能促進文藝的健康、繁榮發展。我以為,堅持“三大融合”是核心路徑。
一是堅持學者、作者、讀者三種角色的融匯。“文藝評論”應當具備三重視角和三種身份。文藝評論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學術研究,只有以學者身份觀照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才能進行總體性的理論梳理和把握,才能不斷更新文藝理論,給予文藝創作以超前的、合理的指導。文藝評論也具有藝術活動的性質,好的文藝評論具有藝術的感覺和魅力,只有以作者身份深入到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里面去,才能發現生產過程中相互交織的權力、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才能把文化產品內在的魅惑揭示出來,發掘作品復雜的審美價值。同時,評論家也是作品的讀者和受眾,只有以讀者身份面對藝術作品,才能真正用欣賞的眼光去打量它,才能從普通讀者的角度去體會一件藝術作品為何會受到贊揚或者批評。
二是堅持學術、藝術、技術三大要素的融合。當代文藝發展越來越呈現出藝術、學術、技術三者之間的融合趨勢,對文藝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這一趨勢對“文藝評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者融合最典型的例子當屬現代信息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文藝評論家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提升評論的科學性、公信力。具體來講,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工具更新了評論的技術手段,更新了文藝評價體系。統計數據的使用促使我們在進行定性分析的同時,也要建立并且強化定量分析、指標體系。
三是堅持“文藝評論”與“評論文藝”兩套話語體系的融通。一方面,兩者的融合是以網絡平臺為中心的有效整合。網絡是一個無限開放的平臺,它融合了其他媒介的功能并改變著其他媒介的生存環境。以傳統媒介為發聲平臺的“文藝評論”也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讓學術、專業的聲音更為便捷、有效地擴散出去。文藝評論家應適當走出學院派的圍墻,在多個媒介平臺協同發展,促進兩套話語體系語境場域的融合。另一方面,必須看到,“評論文藝”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和缺陷,如普遍存在情緒化、淺表化、娛樂化的傾向,網絡營銷概念的推廣帶來了評論容易被資本綁架的危險,以及制約的缺失導致了暴力語言的泛濫,等等。這就需要充分利用“文藝評論”高端、權威、專業、規范、學術的優勢,真正發揮其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作用。
Bounda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PANG Jing-jun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Circle, Beijing 100083)
Abstrac: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market makes the subjects who discuss literature and art become more and more enormous and plural. Rich and convenient channel makes their sound louder and louder. The promotion of citizens' cultivation makes their speech ability much more strong. In new context, true literary criticism must function as a guider, and literary critic must integrate scholar, writer, and reader into himself or herself. In order to promote literature and art to develop in a healthy and prosperous way, we should adhere to an integration of author, writer, and reader, an integration of academy, art,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Key Words:Literary Criticism;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High-end Guidance; Integration
(全文刊登于《藝術百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