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凌晨3時07分,著名藝術家,空政文工團創作員閻肅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一顆赤子丹心,一腔熱血激情,一身謙恭正氣,一支擎天巨筆,一段藝壇傳奇……
多少年來,他在全國觀眾面前都是身體硬朗、談笑風生的“可愛老頭兒”。
他做總顧問總策劃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9·3文藝晚會”的旋律還在人們腦海中回響,他擔任《星光大道》嘉賓時的畫面還在電視屏幕上閃爍,他編劇的民族歌劇《江姐》曾在四川各地巡演熱映。
就在不久前,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人民的藝術家、藝壇的領軍人,為黨的事業貢獻出畢生心血的時代歌者,因過度勞累倒下了。如今,在這個新春佳節剛剛來臨之際,他卻悄悄地走了。
一生創作千余部文藝作品
閻肅原名閻志揚,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重慶大學畢業,文學家、劇作家、詞作家。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西南軍區文工團分隊長,空軍歌劇團編導組組長,空軍歌舞劇團創作員,中國劇協第三、四屆理事。
閻肅走了,他的精神卻長存。《黨的女兒》《憶娘》《膠東三菊》《劉四姐》《紅巖》《紅色娘子軍》《年年有余》《敵后武工隊》《紅燈照》等作品依然回蕩在家家戶戶的門楣,人們的耳畔。他給世人留下的這1000多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精品佳作,永遠鼓舞和激勵一代代中國人,值得我們一次次重溫:
央視版西游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
京劇《紅色娘子軍》選段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少年時,閻肅每天至少要用6、7個小時的時間去閱讀,在眾多的書籍中,他尤其愛讀詩詞歌賦。慢慢地,閻肅也開始嘗試寫點東西。1950年,他加入了西南青年文工團,初步展露創作才華。
1955年,他又被調入空政文工團,專門從事文藝創作。常年讀書的積淀在他的創作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六十年的創作生涯,光是收錄到《閻肅歌詞歌曲精選》一書中的曲目,就超過了170首,其中很多至今都堪稱經典。
如果說“讀萬卷書”讓閻肅的文學修養得到積淀,那么“行萬里路”則讓他的創作有了情懷和營養。從1955年開始,閻肅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下部隊,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即使到了85歲高齡時,他每年至少還要去部隊采風一到兩次。“我愛下部隊,我很多歌、很多作品都是在部隊寫出來的。除了臺灣、西沙、南沙、釣魚島我沒去過,其他地方我可以很自豪地講,我都去過。”閻肅這樣說道。
崇德修身 堅持藝品與人品統一
閻肅是成就斐然的藝術家,但從不把自己當成名家大腕,始終保持謙遜的品德,發自內心地尊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閻肅的兒子閻宇說:“但凡爸爸出門,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燒水的、大師傅、小戰士,總是主動先向對方微欠上身大聲打招呼。”
國家京劇院院長張凱華與閻肅是合作了近30年的“忘年交”。在向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創作籌備期間,有一件小事張凱華一直銘記在心:有一天,駐地招待所的服務員提出要與閻肅合影,他說:“不行,不行,改天吧。”但閻肅說的“不行”其實并不是拒絕,只是顧慮當天穿得隨便。第二天,他便穿著筆挺的軍裝招呼服務員合影。
用藝術激勵他人
“《北京的橋》《前門情思大碗茶》《我愛祖國的藍天》《敢問路在何方》……閻肅創作了太多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歌。”北京人藝的演員馮遠征這樣評價閻肅,“特別是《紅梅贊》,從小我們就讀《紅巖》,而根據它創作的歌劇《江姐》完成后,閻肅寫的一首《紅梅贊》,立刻傳唱開來,直到今天,這首歌依然讓我們為烈士江竹筠的故事和精神而感動。”
閻肅一生耕耘在祖國文藝的百花園中,他的一件件作品,激勵了幾代人。如他在《親親茉莉花》歌詞中形容的那樣:“將一片芳心一腔愛意送給千萬百姓家。”
“創作一部作品,就要窮盡自己的智慧,即使成不了精品,也不要留下遺憾”——這是閻肅對待藝術創作始終如一的態度。
閻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