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在渝中區解放西路,蔣介石行營復原工程正在封頂。 特約攝影 蘇思
舊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最高權力統馭機構的駐地,也是重慶首次發現的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最早的城區官邸。”這是出自《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一書中的文字。
這幢在歷史上有著如此重要地位的老建筑究竟在哪里?其實,它就“藏”在解放西路14號,附近還有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和凱旋路電梯。8月6日,本報記者前往即將“重生”的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舊址打探到,舊址于去年底修復動工以來,目前已進入最后的封頂施工階段。本月底,市民將在原址之上重新看到這幢老建筑當年的風采。
身份謎團
2008年整理民國檔案
確認具體位置在解放西路
烈日炎炎,渝中區解放西路上依舊人來人往。可過往的行人,極少留意到在夏日陽光下的這座黑灰色的老建筑,正在悄悄重塑它的“容顏”。
“此前,關于重慶行營的史料記載非常零散,直到2008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整理民國檔案時,它的身份才被真正揭開。”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秘書長吳濤介紹,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舊址是我市首次發現的蔣介石在渝最早的城區官邸。由此,文物工作者才最終確認了蔣介石“重慶行營”的具體位置——現在的解放西路14號。
“沒想到這片建筑群居然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是抗戰遺址普查以來的一次重大發現。”重慶地方文史專家肖能鑄說,重慶行營修建的年代大約是1935年底,當時國民政府頒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任命顧祝同為主任,行營轄區包括川、康、黔、藏在內的整個大西南。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最初的辦公地點就設在重慶行營內,之后才搬到了位于南岸的黃山云岫樓別墅。
修復解密
原則上采用修舊如舊
80年前的地基石條繼續使用
老房子已有近80歲高齡,因此建筑構件大多都已在歲月的流逝中老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為了讓市民能夠再次一睹這幢在重慶乃至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老建筑,經全市專家的論證,最終決定對其采取落架維修的方案。
“老建筑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修復,拆除了一些已經無法使用的建筑構件,能夠使用的構件已被全部用上。”現場施工人員告訴記者。
究竟有哪些老的建筑構件繼續派上了用場?施工人員透露,除了老建筑原有的灰黑色墻磚可繼續使用外,其地基部分所用的巨大條石也全部使用了原來的材料,“這些條石被保存得相當完好,于是我們按照條石上的編號,將它們一一還原到了本來的位置上。”
但讓文物修復專家心疼的是,老建筑之上的木質構件基本已不能再繼續使用,它們的“疾病”是蟲蛀,為了保證建筑的安全使用,這些木質構件將被按照原貌重新制作。
為了保證老建筑未來的安全使用,文物修復專家們還在如今老建筑的條石地基之下,用現代修建地基的技術進行了加筑,“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影響老建筑的整體外觀,還能讓它在未來的漫長歲月里,安全地迎接每一位參觀者。”
歷史印記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禮堂
過去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大禮堂
“作為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指揮中心,這幢老建筑和修建在它旁邊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大禮堂(現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禮堂)見證了抗戰時期許多重要事件的發生。”三峽博物館抗戰歷史副研究員艾智科告訴記者。
艾智科說,在抗戰期間,重慶行營負責組織征兵,當時不少山城熱血男兒就是在這幾幢建筑里登記入伍的,“這座建筑群不僅是抗戰時期重要歷史人物的聚集地,更見證了重慶這座城市的英勇與不屈!”
記者從市文物局文物專家處了解到,按照《重慶市抗戰遺址總體規劃》,“行營”舊址修復完成后將陳列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各種重要文物和檔案,作為新的抗戰歷史陳列館面向市民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