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李瑞寧
新媒體參與新聞生產極大地提升了媒體創造力。多媒體的運用,如四則運算,如一組方程,根據報道需要,可以變幻出無窮的形態
不久前,一個名叫“今日頭條”的新聞應用完成新一輪1億美元融資。這個移動客戶端估值超過5億美元。消息產生不小的震動,繼而引發一場關于版權問題的爭議。
“今日頭條”原理并不復雜,網上一直有種“猜你喜歡”功能,根據上網痕跡向用戶推薦產品,并繼續根據反饋使之趨于精確。“今日頭條”將這一功能用于全網新聞,把別人的內容拿來進行精準傳播,不到兩年,迅速擁有1.2億多激活用戶。
“今日頭條”之爭,更像是“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爭論的一個縮影。它也從反面證明了渠道沒有高門檻,優勢易得也易失;而內容,是媒體永遠的根本,是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媒體融合的大勢下,生產怎樣的內容,怎樣生產內容,成為擺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面前共同的問題。
內容生產整合深化,將優勢向新興媒體延展
全球范圍的媒體都需要破解融合時代的內容課題。
紐約時報2014年創新報告提出5條主要建議,幾乎都集中在內容或內容相關的方面,如創建數據分析團隊、戰略分析團隊,優先招數字人才,鼓勵跨部門合作等。
年初,人民日報社成立了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并致力打造全媒體新聞“中央廚房”。6月,人民日報、新華社分別推出移動客戶端。其中,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3天下載量超過200萬。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馬利說:“信息場越龐大,優質的內容產品越可貴。對于媒體,其核心競爭力是生產優質產品的能力,最根本的東西是信息和思想,這一點穩如磐石。形態變化了,就去適應形態;渠道改變了,就去適應渠道。”
在生產權威信息產品方面,傳統媒體有先天優勢。過去的10多年間,通信運營商曾進入媒體市場“小試牛刀”,但足以感受到做內容的艱辛,紛紛變換形式,轉而采用合作開發的路線。
先天優勢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傳統單向度的新聞生產面臨著接踵而至的挑戰。
最先遭遇的是,人人都有麥克風,海量用戶生產信息。這一方式容易形成碎片化、可信度低的信息源,這影響了輿論場中嚴肅新聞的品質和信譽。
然后,傳統媒體遭遇了“同質化”,同類媒體內容重合嚴重。接著又遭遇了服務性差、互動性差、針對性差等難題。在讀者已經變成用戶、新聞消費時效在加快、需求日益多元的情況下,傳統媒體生存環境烽煙四起、危機四伏。
7月3日,美聯社宣布,將用新聞書寫軟件代替記者,處理眾多企業財報報道。時代逼迫媒體挖掘潛能,加強信息資源加工、提煉、整合能力。
新聞生產要做加法。“報紙”一詞,“報”象征了內容,“紙”意味著形態。“電視”一詞,“視”代表了內容,“電”隱含了渠道。加法,意味著“報”和“視”做內功,“紙”和“電”求突破。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曾撰文闡述“做加法”的方向,他說,網絡速度快、容量大、互動強、鏈接廣,優勢也會變劣勢。這就需要職業新聞人進行選擇、核實和解讀,這就是議程設置。核實真假,建立網絡時代極其稀缺的公信力,解讀信息內在的、背后的、隱含的意味,這就是輿論引導。這項工作,任何個人都難以勝任,只有專業團隊才能承擔。
信息形態偏重快捷精簡,分眾互動成為大勢所趨
如果媒體整合生產可視為加法,那么快捷精簡的傳播形式就是減法,互動傳播像是做乘法,而分眾傳播是做除法。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在2009年至2012年,網民上網的“碎片時間”占比不斷提高。其中,早上班高峰增加了8.62%,晚下班高峰增加了5.46%,晚上則增加了4.59%。一天任何時候隨便翻看手機的時間,還沒計算在內。
上網時間在碎片化,而手機上的資訊卻在爆炸,話題流、關系流涌動不已。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繁雜無用的信息卻趨于無窮。
信息過載的最后結果,一定是用戶離開或選擇屏蔽。唯一的辦法,就是減法。生產的信息產品需要變得專注而簡單,快捷而精確,只有這樣,才能脫穎而出,贏得受眾。
不僅文字類微博、微信“微平臺”應運而生,迅速走紅,視頻新聞也一直嘗試進入“讀秒時代”。美國微視頻專業機構Nowthis News多年堅持發送6至15秒新聞圖像。他們既使用用戶提供的短片,也從專業新聞節目中截取片段。微視頻已不再求完整詳盡,而是務必便捷高效。
在諸多紙媒無奈萎縮的時候,中南傳媒集團的《快樂老人報》給人以啟發。這份報紙逆勢上揚,2013年底,訂閱量已突破130萬。他的成功來源于對用戶的細分,根據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了特色產品。
眾多地方報系選擇了在本土精耕細作,同樣基于對“分眾化”的認識。“IN成都”、“無線蘇州”、“掌上靖江”、“樂活揚州”等移動客戶端,基于用戶的地理位置,告知周邊的信息、服務、圈子、活動等情況,用服務吸引用戶,留住用戶。
讀者是一座富礦,是傳統媒體的寶貴資源。長久以來,這個資源卻是零散的、沉睡的。過去,報紙電視只強調發行量、到達率,傳統網絡新聞只強調流量、點擊率。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這些顯得過于粗放,這樣的思維方式將使媒體無法應對變局。如今的新聞,越來越注重“用戶導向”,注重“可分享”。如果報道不能引起足夠的閱讀興致,將迅速石沉大海。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鐘瑛認為,互動可以發生在媒介和用戶之間,可以發生在用戶和用戶之間,也可以發生在用戶和社群之間。第一種互動需要媒體建立數據挖掘分析團隊,基于對用戶的認知,進行產品研發、行銷、拓展和服務。后兩種互動,需要在內容階段,考慮到下一步的傳播力、可分享性和參與性。說到底,都是內容的改造,不能僅僅把互動理解為一種形式。
2013年3月,浙報集團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收購了邊鋒、浩方兩家基于互動休閑的網游平臺。盡管效果顯現尚需時間,但該集團的思路不難理解,借力擅長互動運營的團隊,實現內容傳播方式的轉型。
關于“互動”的較量,也在互聯網公司之間進行。以微信為代表的強關系結構,風頭逐漸蓋過以微博為代表的弱關系結構。這對傳統媒體挖掘和拓展用戶群體不無啟示。
多媒體不斷刷新創造力,挑戰與機遇伴隨
2013年,紐約時報的多媒體特稿《雪崩》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這件作品探索了多媒體融合報道的多種可能。
作品開頭是動態圖片和音效,將讀者帶入狂風吹拂下的雪地,然后越過激光雷達獲取的地形模型,可以看到地表情況,氣象狀況的動態變化。報道主體是用6個部分,講述了16位滑雪者在雪崩中的故事。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畫充分運用,靈活嵌套。發布6天,該報道就獲得了290萬訪問量。
新媒體參與新聞生產極大地提升了媒體的創造力。多媒體的運用,如四則運算,如一組方程,根據報道需要,可以變幻出無窮的形態。
國內的報道,也開始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信息圖的大量使用,信息從可讀到可視,直觀可視的信息圖也受到追捧。
與此同時,多媒體報道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成為趨勢。
2013年10月14日,一段5分多鐘的視頻“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走紅網絡,中國領導人的選拔過程以動漫形式呈現出來,兩天點擊量過百萬,一周點擊量過200萬。盡管以動漫形式出現,但其內容非常嚴謹。例如引用的數字,省部級干部脫穎而出的幾率“只有一點四萬分之一,平均所需時間至少要23年”,都有嚴謹出處。事實證明,這樣的傳播形式親和生動,傳播面廣,效果不俗。
當然,多媒體產品走向批量化需要專業團隊和精確的市場導向。運作得當,高投入不僅能得到廣告的青睞,更可以從產品鏈中不斷得到回報。如熱播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就衍生出動漫游戲和同名電影。
英國《衛報》數據可視化團隊是近年來此類嘗試中成績最突出的一支。2010年10月23日,《衛報》發布了一張紅點標注的地圖,每個紅點代表一次英軍在伊拉克的死傷事件。地圖可以放大,點擊彈出人數、時間、原因等詳細信息,容納數據達39.1萬條之多。這種表現方式,既不枯燥,也不煽情,但密布的紅點觸目驚心。地圖發布后在英國引起了震動,并最終推動了撤軍決定。
另一幅有代表性的地圖發布在2011年9月6日,倫敦騷亂的地點和經濟指標被嵌套在一張圖上。人們可以直觀看到騷亂與發展不平衡的關聯,進而看到一個分裂的社會。另外,時間軸、互動圖表也巧妙地成為數據的呈現方式,產生了盡在不言中、讓人過目不忘的效果。
未來的新聞屬于有創造力的媒體。當市場逐漸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媒體人應該在不時有傳統媒體停刊的寒意中意識到,接下來將是一個加快媒體融合、不斷檢驗媒體融合成效的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