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微博傳出一條李瑞英和張宏民將一同離開《新聞聯播》的爆料,網上此消息的轉載量瞬間攀升。事后有媒體向央視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確認,證實二人將退出一線,今后只做幕后管理工作。
一些觀眾開始懷念這兩個即將告別的聲音,就跟當時趙忠祥等一批主持人離開鏡頭時的情景一樣??赡苡姓淮耍前殡S著李瑞英、張宏民們的聲音成長、成人,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李瑞英、張宏民、《新聞聯播》陪伴著太多的人跨過生命的漫長階段。
三十年左右的播音主持生涯中,這兩位主持人堅守著播音員的專業素養,固定在某個時刻與全國的觀眾見面,數十年來一直如此,讓觀眾熟悉,形成節目的影響力,也讓我們在今天有足夠的理由為他們的兢兢業業起身鼓掌,表達敬意。
這兩個聲音的告別,又遠遠超出電視欄目的范疇。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信息來源和信息傳播途徑都很有限,那個時候,收看、收聽《新聞聯播》,從那些熟悉的聲音里獲取更多的信息,了解國內、國外動態,是大部分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播音員的聲音代表著國家的聲音,一代播音員則代表國家一個時代的腔調。回首往昔,我們還記得那曾經軍事化的腔調、平和的腔調乃至如今略帶賣萌的腔調,這些播音員的音質仿佛共同組成了一道國家的聲線,聲線的起伏之中,見證了國家意識形態、觀念、風氣的變遷。
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央電視臺的播音腔調成為特殊的新聞學,人們從播音員的聲音氣質中解讀政治訊息。在這個意義上,聲音不僅傳遞信息,聲音本身也成為了信息。播音員不經意間的一個咬字、重音、停頓,里面充滿了涵義。聲音溢出于那些播報的字句,不同播音主持的輪班,甚至都構成了新聞的排序,以及國家的議事日程。在曾經的時代,一篇社論就可能成為施政綱領,一段播音可以確立國家態度、立場,聽眾們接受、領會,觀看《新聞聯播》變成為一場學習。
這種聲音,字正腔圓,端正大方,沒有個人色彩,沒有地域色彩,一度作為一個似已固定的模式而存在,定格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聲場。這也可以說是一度唯一的聲音,權威、有力,有規律地出現,為人熟悉和習慣。
可以說,正在回憶、回味這些熟悉的聲音的我們,也恰恰與這些聲音記錄下的國家共同走過了一段歷程。昨天與今天,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是看得到的,而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獲取信息渠道的拓寬,我們也可以聽到越來越多的聲音。李瑞英、張宏民,熟悉的聲音依然還在,可他們不會是回響在腦海里的僅有的聲音,記錄的手段、表達的方式以及內容觀點本身日漸多元,我們也樂于聆聽和接受這些不同的聲音。
聲音從單一到豐富,趙忠祥、李瑞英、張宏民這些“發聲者”也走向他們人生的不同階段,兩種變化交織在一起,是國家、社會向前發展,世代交替更迭的表征。即使不會再在同一個時刻聽到那些熟悉的聲音,他們依然會被人們記住,因為這些聲音記錄著較長時代以及我們自己的歷史,在更長遠的未來,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他們還會成為我們評價歷史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