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藝院團與藝術院校共同培養人才的提案
王勇
全國政協委員
國家京劇院院長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向文藝院團培養輸送專業藝術人才的主渠道,藝術院校培養了一批符合時代要求的畢業生,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與此同時,由于培養單位和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溝通協調機制,藝術院校畢業生入職院團后,存在專業不對口、所學與所演銜接不暢等問題。一方面院團急缺急需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畢業生無法滿足院團用人需求,人才短缺問題對藝術創作生產造成了極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演員隊伍領軍人才接續不力。以國家京劇院為例,現有演員183人,40歲以下演員134人,35歲以下演員107人,年輕化特征突出,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家逐年退休,青年一代領軍人才還未形成較大影響力。
二是行當和流派人才配備不全。各戲曲院團行當和流派人員配備不齊,尤其因為傷病幾率較高,普遍急缺武戲演員。
三是青年人才儲備不足。院校培養與院團實踐有一定差距,“好苗子”難得一見,畢業生入職后素質不夠全面、舞臺經驗缺乏,院團還需3-5年時間進行再培養。
四是急缺戲曲容妝、道具、舞美等特有專業人才,院校此類專業設置不齊整,院團此前多依托內部自主培養,系統性、專業性不足。
為此,建議:
文藝院團與藝術院校之間開展“小荷”人才培養計劃。
跟蹤培養:將培養關口前移,預選優秀在校生,量身定制培養計劃,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即院團委派藝術成就卓越、舞臺經驗豐富、技藝水平高超的藝術家,以經典劇目教學為核心,讓具有成才潛力的在校生“一帶一”“一帶二”直接跟隨名家學藝。入職劇院后,再根據畢業生的自身條件,繼續安排劇院藝術家進行“一對一”培養,推動青年人才的持續成長。
創新機制:推動院團與院校資源共享,構建教師和藝術家“雙向準入”機制,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實現良性循環互動——院團為學生創業和就業提供平臺和環境,院校為演職員的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提供支持。
聯合演出:吸納在校生進入院團的劇目創作組、制作組、演出組;院團與院校聯合推出經典劇目青春版、校園版等,通過形式多樣的合作方式為在校生提供實操演練的機會,推動雙方在藝術創作、理論研究、產業合作等方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
力爭通過“小荷”計劃,打通教學、練功、創作、排練、演出的全流程,實現“從教學到實踐”“從單向培養到聯合培養”的目標,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師徒間的口傳心授傳承藝術精粹,在一招一式中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為青年學子搭建成長“快車道”,以戲促功、以演育人,破解人才難題,推動舞臺藝術在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