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當今世界,博物館的數量和質量已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是系統完整展示一個國家、民族歷史和文化藝術成果的重要窗口。
音樂,作為人類最早創造的文明形式之一,在我國有著八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孔子即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人格的圓滿、完成、完善,有賴于樂的感化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地出土了極為豐富的音樂遺產,有些出土音樂文物甚至可以填補中國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的空白,在發展我國博物館事業,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出現空前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基本形成了門類豐富、特色鮮明、專題突出、分布廣泛的發展格局。但是,在樂器類音樂文物展陳和音樂類博物館建設方面仍有不足。一是各地館藏音樂文物較為零散,難以集中。受限于各地博物館不同的音樂文物資源,無論是出土樂器、樂譜,還是在各種繪畫、雕塑和建筑中所展示的音樂活動造型,大多散見于各地綜合類博物館中,缺少建成國家級音樂博物館的文物基礎,難以呈現整體音樂發展的全貌,系統性梳理中國音樂歷史脈絡、保護和傳承中國音樂文化的能力較弱。二是各地已開業音樂類博物館展陳質量參差不齊。目前國內雖有不同類型和規模的音樂類博物館,但或屬于地方政府主導,或為企業出資經營,還有依托專業音樂院校而建,地域性、門類化特點突出,再加上頂層設計、運營模式、學術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在向大眾傳播中國音樂文化方面尚未充分發揮出實際作用。
從國際來看,俄羅斯在20世紀初就建立了國家級音樂博物館,歐美很多國家不僅有綜合性音樂博物館、著名音樂家博物館,還有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博物館。建立國家級音樂博物館,既是培植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標識,更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國家級音樂博物館,既是保存和記錄連接中華民族燦爛音樂文化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也是一個有形有聲有感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在培養提升青少年兒童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方面,其作用比常規的藝術教育和專業訓練要更加有效,影響也更為深遠。對此我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是建議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深入調研論證,并將建立中國音樂博物館納入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建設名錄適時予以立項。
二是建議有意愿的地方政府或大型國有文化企業,積極申報參與中國音樂博物館的主體建設,國家在建設資金、用地上給予保障,在相關稅收上實行減免優惠政策支持。
三是建議中國音樂博物館運營管理采取以政府為主管主導,大型國有文化企業或具有國家級博物館運營資質能力的社會企業負責具體運營的模式。一方面避免擴編增崗,另一方面,使博物館的藏品保護、展示、科研和運行更具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進一步發揮其綜合性價值作用。現已有文化央企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和藝術品全鏈條管理運營,綜合體現其價值的案例。
四是建議中國音樂博物館藏品收集由中央文化主管部門牽頭,由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行業組織、研究機構等,將分散在全國各地最能代表中華音樂文明的文物、資料匯集起來。同時,鼓勵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捐贈,集中音樂文物、文獻資源。
五是建議通過加大文創產品研發力度,舉辦專題性和紀念性音樂會、書苑、沙龍等形式,引導觀眾沉浸式深入欣賞中國音樂文明的美妙。鼓勵探索運用科技和數字化手段,推動音樂文物的“活化利用”,打造更多音樂文物與數字技術融合的展陳新場景,實現中國音樂博物館的良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