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能容寰宇萬象;咫尺之內,可收世間百態。
縱觀中外藝術史,美術作品的精彩與否向來與其物理層面的尺寸大小沒有必然聯系。如西方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荷蘭繪畫大師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尺寸僅比一張A4紙略大;中國藝術大師,如“吳門四家”、吳昌碩、齊白石這些藝術家也曾在如書本大小的冊頁上留下妙筆無數。小幅的美術作品,可于創作中盡精至微。藝術家取一方小小天地,以大視野入小畫幅,精密控制自己的技巧,凝結專注之神,揮灑才情、鍛煉心性,甚至吐納天地的豪情也可被納入并不宏大的尺幅中。除此之外,小幅作品還往往承載著藝術創作的探索性和實驗性,藝術家們的奇思妙想也常常于這些袖珍的空間中閃現,這些都是獨屬于“小幅”的魅力。
展覽海報
觀察當下的藝術創作,美術作品逐漸變“大”似乎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大幅作品固然有小幅作品難以具備的氣勢與力量,然而一味地崇尚“大”,則有可能被其目的和手法所束縛。“大幅”同樣需要“小幅”的靈動鮮活和簡潔洗練。大小之分,本無邊界,誠如老子所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創作之道,亦是如此。唯有“盡精微”,方能“致廣大”。
此次中國美術館主辦“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正是要再次喚起從美術界到觀眾對小幅美術創作的關注。為了全面展示當下小幅美術作品創作的現狀,中國美術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征稿活動。此次展覽呈現了從6500余件投稿中精選出的近600件征集作品,加上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和特邀作者的作品,共計展出1000件作品。這些作品的種類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工藝美術等。參展作者從中國現當代的大師、前輩,到00后的青年藝術工作者,幾乎包含了我國百年美術發展歷程中所有藝術家的代際。它們的尺寸,最小到僅為郵票大小,最大到五六十厘米,在這些有限的空間里,前輩大師的名作與當下藝術家的新作進行對話,使我們在回顧中國百年小幅美術創作歷程的同時,對當下小幅美術創作的現狀形成直觀認識。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同時觀察不同時期中國藝術家本真的藝術語言,審視他們的創作狀態和心路歷程,感悟他們對人民的熱愛、對社會的關注、對生活的體驗、對自然的親近、對歷史的思考。通過這次展覽,我們也希望將平時較少有機會集中展示的小幅美術作品納入學術研究范疇,啟發更多關于當下藝術創作的思考。
展覽期間,來中國美術館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边@為我國未來美術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美術館未來的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2023年5月23日,我們將迎來中國美術館60年館慶。中國美術館將通過館慶系列展為廣大觀眾呈現優秀的藝術作品,同時引導美術創作新風,為新時代文藝事業的發展作出新貢獻。此次展覽舉辦期間也正值農歷癸卯新年,愿這些精彩的小幅作品陪伴觀眾度過一個快樂祥和的春節!
(吳為山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
母與子 (雕塑) 16.2×23.5×1.7cm 1942年 劉開渠
咸蛋小蟲 (中國畫) 29.2×22.7cm 1944 齊白石
花攤 (油畫) 33×24cm 1947 潘玉良
湘夫人 (中國畫) 36.2×47.9cm 1954年 傅抱石
藏民青年 (中國畫) 36×28cm 1961年 吳冠中
魚鷹小舟 (中國畫)31.7×34.8cm 1961年 林風眠
問道 (雕塑) 19.5×11.5×10cm(左) 20x14×9.5cm(右) 2016年 吳為山
蜀山圖 (中國畫) 61.1×31.5cm 1953 黃賓虹
夜(水彩) 17×25cm 2020年 陳堅
好日子 (中國畫)50×50cm 2021年 桑建國
畫鄉古韻(油畫) 30×40cm 2021年 張巖
農民工(油畫)50×40cm 2022年 龐茂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