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北京人藝“現(xiàn)象級”話劇,《嘩變》一定榜上有名。首演31年,重排版上演13年,《嘩變》歷經(jīng)傳承,打磨出了今天舞臺上的默契與流暢,也沒有丟掉對話劇本質(zhì)的堅守,是話劇本身魅力的體現(xiàn)。舞臺上唇槍舌劍,舞臺下凝神靜氣,《嘩變》給觀眾帶來了不可多得的參與感。“這個戲最講究的是臺詞,它是話劇的范本,告訴我們話劇是姓‘話’的。”《嘩變》導演、北京人藝院長任鳴曾不止一次這樣說。9月13日至22日,這部以“話”取勝的話劇,又如約與觀眾見面,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它帶來的熱度仍被觀眾津津樂道。
《嘩變》首演于1988年,由美國導演查爾頓·赫斯頓執(zhí)導,任鳴擔任副導演,2006年重排版上演,由任鳴擔綱重排導演。如同劇名一樣,該劇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舞臺上構(gòu)建了一個真實的法庭,所有人都是這場辯論的參與者,律師、原告、被告、陪審員、證人等角色依次上下場,沒有過多的調(diào)度,甚至有的角色坐在固定的位置全場都不能移動,這對于演員來說是極大的考驗。“這樣的設(shè)定限制了演員,卻又讓演員的表演有了純粹的發(fā)揮。”任鳴認為,這是一部看表演的作品,靠演員出色的表演功底和個人魅力征服觀眾。
在北京人藝,《嘩變》也被叫做“和尚戲”,即全劇沒有一個女性,清一色的男性角色。這也讓該劇的男演員綻放出獨特的舞臺魅力,馮遠征、吳剛、王剛、王雷、張福元、叢林、張萬昆、高冬平、何靖、鄒健、丁志誠、徐白曉這些男演員在劇中所展現(xiàn)出的是實力派的碰撞,也是偶像派的光芒。
對臺上的演員來說,這是表演的試金石,對臺下的觀眾來說,這也是一次觀劇的全新考驗。如果不全神貫注,可能很難跟上劇中的節(jié)奏,但是即使大腦飛速旋轉(zhuǎn),也絲毫不覺得疲憊,因為觀眾會不知不覺被帶入劇中,隨著劇情一起經(jīng)歷全部的緊張與刺激、糾結(jié)與拷問。該劇的最大魅力就是出其不意,當觀眾以為所有的故事已經(jīng)塵埃落定時,卻又在結(jié)局時迎來反轉(zhuǎn),引起觀眾內(nèi)心強烈的震撼,讓人從法庭博弈中跳脫出去,感受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