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民族、無愧于人民
——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巡回宣講活動走進湖南長沙、江蘇南京
“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的賀信是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是每個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
7月24日至26日,“崇德尚藝 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巡回宣講活動”第二輪走進湖南長沙和江蘇南京。中國攝協副主席、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副主席居楊,中國書協理事、書法家張繼,中國視協理事、國家一級導演康洪雷3位宣講人,暢談了對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的賀信的理解,并從各自的創作歷程分享了他們描寫生活、反映時代的創作體會,向大家展現了當代文藝工作者的精神風貌和使命擔當。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我剛成為一對雙胞胎男孩的母親。看到這么大的災難,我毫不猶豫地乘坐震后第一班飛機趕赴災區。”在湖南賓館會議中心,居楊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拍攝的關于汶川地震的一組照片。其中一幅仰天大吼的父親,令現場無比震撼。“當人們在廢墟發現一個遇難男孩時,他的父親就在一旁。我當時特別留意父親的表情,還算平靜吧。”居楊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就在他抱起孩子時突然仰起頭,用盡力氣朝天大吼:兒子,爸爸最后再抱你這一回!再低下頭已是淚如雨下。”
居楊說,攝影是瞬間的藝術,抓住決定性的瞬間是照片的生命,“我把這瞬間凝固在那位父親的臉上。此后我不斷問自己,應該去拍什么?什么才是這場災難的重要瞬間?當我再次遇見一位為救助傷員獨自留在災區的母親時,頓時有了答案:我要把鏡頭對準那些普通人,拍攝他們的感人故事,去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大愛。”
張繼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書法道路。“上學時只是覺得隸書很好看,就在各科作業本上寫這種字,后來才知道它叫隸書”。從愛好進入專業訓練,張繼逐漸意識到,用毛筆寫字,更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在這門傳統藝術中體現創新和時代性是書法家的使命。“繼承越扎實,創新就能越持久。這好比金字塔,塔底越寬厚,塔尖才能越高。此外還要獨立思考,功夫在字外。”
“藝術是相通的。”張繼在分享自己創作數年的《中國書畫千字文》時說,“《中國書畫千字文》是用1000個不重復的漢字創作成的250句四言詩。回想創作過程,時而憂郁糾結,時而豁然開朗。在路上開車突然想到兩句,停靠一旁,立刻寫下。雖然經歷過茶飯不思的焦灼,然而信念在胸,還是非常欣慰,因為我完成了宿愿,那就是用詩、書、畫、印來描繪中國書法的千年歷史。”張繼鼓勵大家,講求真善美的書法藝術需要依靠當代書法家將其帶入新時代,“完成使命離不開大批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只有堅持內外兼修,在作品中注重傳統性、歷史性、傳承性,再融入時代特點和自我個性,書法作品才能體現社會價值。”
在江蘇的宣講,康洪雷談及了自己對于“初心”的更深刻認知。“《士兵突擊》用一個木訥、缺乏魅力、幾乎一無是處的許三多作主角有些不可思議,但這部劇卻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的韌勁讓無數年輕人為之振奮,我們也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看到身處低谷時的頑強與堅毅。”康洪雷說,“宏大的創作主題往往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拍攝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是我給自己的命題,也是我的初心。”
在宣講活動結束后,宣講藝術家還分別與湖南、江蘇兩地的文藝工作者展開現場座談,他們結合所講內容和自己創作中的困惑提出問題。大家認為,居楊用一幅幅直抵人心的照片反映人民最真實的情感,歌頌那隱藏在真善美中一個個偉大又平凡的靈魂;張繼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的賀信重要精神后,向廣大書法家提出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的倡議;康洪雷用有情感、有溫度、有生活的影視劇踐行著文藝工作者應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三位藝術家的宣講給大家帶來創作的啟迪。
“初心和使命與追求個人藝術理想、攀登藝術高峰不謀而合。此次宣講活動正是中國文聯在團結引領廣大文藝工作者、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方面的重要舉措。”張繼說。不少與會者表示,通過交流,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今后將繼續堅守藝術理想,努力創作,同時注重提升情操修養,用真情實感為人民抒寫。
此次宣講活動是中國文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的賀信重要精神,配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舉措。目前宣講活動已在四川、西藏、湖南、江蘇等地順利開展,此后,中國文聯還將繼續組織活躍在創演一線的文藝家赴青海、新疆、廣西、海南等地繼續開展宣講,繼續播撒團結昂揚的文藝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