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共產黨人劉少奇》不久前在央視一套播出,這部電視劇以劉少奇同志的真實人生為故事框架,分為少年立志為國、工運初露鋒芒、白區大展身手、抗日獨鎮一方和解放領袖群倫五大篇章,以劉少奇同志的個人經歷為視角,全景展現波瀾壯闊的時代風云、跌宕起伏的革命歷程、自強不息的民族奮進、自力更生的國家建設。該劇真實而又形象地展現了劉少奇同志從1906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人生經歷和革命歷程,填補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中的一個空白區,豐富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革命領袖形象的藝術長廊。日前,在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司、中國視協、湖南省委宣傳部、長沙市委宣傳部主辦的電視劇《共產黨人劉少奇》研討會上,片名引得大家的點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說,這個片名很特別、很純粹也很鋒利。
片名之所以叫做《共產黨人劉少奇》,是因為全劇的線索是劉少奇同志在醞釀、寫作并躬身實踐《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編劇海波也直言這部劇是“寫給當今近九千萬中國共產黨黨員看的”。他認為,劉少奇同志的品質一是為百姓生計畢生奮斗的人民性,二是對正直、誠實等美德的堅守。劉少奇同志的政治品質是這兩大特征的升華,一是“實事求是、每求真是”,二是堅持真理、糾正錯誤的政治勇氣,這兩者相互滲透。
李準說,電視劇中展現了劉少奇到北方局后,在北京和天津寫的一系列的電報,這些電報寫得非常犀利。毛澤東說劉少奇的字典里就沒有“委婉”兩個字,他欣賞劉少奇這種鋒利,不管碰上誰,該怎么著就怎么著。這種鋒利是他的個性。
很多觀眾從電視劇一開篇就被少年劉少奇吸引住了,他從小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劉少奇同志小時候被叫做“九滿伢子”,他看到報紙上刊登的一家四口因為貧窮投湖自殺時,淚流滿面,把家人嚇一跳。而他在接受開蒙時,朱五阿公半夜帶他到山中,在山頂看日出時被照亮的天際線,告訴他說那是扁擔,那是挑天下的扁擔。從此,天下興亡就深深植入他幼小的心靈。《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這根扁擔有著極為深刻的寓意和文學意向,它一頭挑著民心,一頭挑著信仰。
《共產黨人劉少奇》一方面填補了中國電視劇人物長廊中的空白,一方面又厘清了人們的一些困惑。文藝評論家汪守德說,這部電視劇讓我們了解了劉少奇同志身上博大、智慧、儒雅、純粹、干凈、陽光的革命精神,加上親民、懷民,這是他成為領袖的特質,這些都讓我們對這位開國領袖、革命家充滿了莫大的敬意。《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認為,該劇表現了劉少奇一生最為非凡的就是求真務實的勇氣、智慧、膽量。他求真是、不求假是;求落在中國土地上的土是,不求滿嘴跑馬列的洋是,劉少奇的一生就是實事求是的一生,因為實事求是,他有時被戴上了來自中國、來自蘇聯的冒進主義、反對主義、機會主義等一連串帽子。但歷史證明,這些帽子都是假冒偽劣產品,正是因為實事求是,劉少奇同志才為黨和人民作出巨大貢獻。
海波談到自己寫作的宗旨時說道:胸中既有歷史云煙,也有現實風雷。不少看過《共產黨人劉少奇》的觀眾都有一種去閱讀《論共產黨人的修養》一書的沖動。康偉表示,全劇有著強烈的當下性和現實性,所提倡的價值理念,如追求真理、永葆信念、不忘初心、為國為民、實事求是、反貪反腐等等方面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高小立認為,當觀眾看到劇中彭德懷與劉少奇關于減租減息激烈討論時,體現的恰恰是真理越辯越明的道理,體會到了共產黨人黨內民主的政治氛圍和與時俱進的革命思想。從這一點看,該劇有著強烈的現實觀照,有著強烈的共產黨人時刻必須保持的危機意識,有著共產黨人永遠不能丟掉的黨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