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周恩來回延安》劇照
歷經4年精心籌備的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癥的周恩來總理在特殊歷史時期肩負著歷史使命和老一輩革命家對老區人民的情懷重回延安這一歷史事件為核心,通過周恩來總理的視角回顧了中國革命在13年延安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通過4個時空交錯敘事的藝術手法講述了周恩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將歷史與現實打通,創新而巧妙地串聯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總理身邊工作人員等人物群像。
這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創作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禮,并于5月15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影片的導演、主演劉勁與唐國強、盧奇、黃薇等主演共同出席,分享了各自的藝術感悟與創作心得。青年歌唱家王二妮也來到現場,深情獻唱了電影插曲《延安窯洞住上北京娃》。此外,影片還引發了眾多書畫界藝術家的共鳴,張世剛、李學偉、鄒德忠、龍開勝、楊明臣、范存剛、張維忠、李呈修8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周恩來回延安》10米長卷主題書法作品也在首映禮現場進行了展示。
“我們希望打造一部使觀眾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偉人、了解我黨奮斗歷史和優良作風、了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刻內涵的精品力作。”劉勁如是說。《周恩來回延安》根據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學作品《周總理回延安》改編,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來總理的著名演員劉勁自導自演,深情演繹一代偉人對人民的深情牽掛,展現周恩來總理時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暫22小時,謳歌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血肉相連及不忘初心、不懈奮斗、砥礪前行的偉大精神。
劉勁介紹,影片出品、攝制方以及主創團隊在近4年的時間里為《周恩來回延安》進行了大量準備:深入采訪周秉德等周恩來總理親屬,以及總理秘書趙煒、警衛員高振普等工作人員,從多方面了解當時的歷史,進一步了解周總理的工作、生活及個人思想等細節;深入采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機構的專家,詳細了解相關史實;收集整理大量與周總理本人以及與“回延安”這段歷史有關的文獻資料,包括圖書、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史料等;召開專家座談會、創作座談會等主題會議,對影片的主題、內容、創作手法等進行全面、細致討論。影片僅劇本就進行了十余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與以往重大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著力刻畫領袖群像相比,《周恩來回延安》創新性地以周恩來總理個人視角及情感脈落為情節推動力,通過歷史閃回、時空穿越的手法回顧和展現了革命戰爭時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國建設時期“延安精神”的延續,最終回歸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一部回顧歷史、著眼當下、展望未來的電影,體現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導下、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信念的激勵下,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中國人民是怎樣共同筑就大國崛起之路的。”劉勁表示。
除敘事視角、藝術手法的創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總理形象外,《周恩來回延安》在重現歷史的同時,還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現了周恩來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國家領袖,與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懷延安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牽掛老區百姓生活依然艱難,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為革命圣地的發展作出貢獻,更堅信祖國必然強大;二是彰顯了周恩來作為一個普通人和革命戰士,與延安的老鄰居、老朋友,為救自己犧牲的戰士小曹、陳友才,小曹的母親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憶與延安老友的舊日歲月,懷念為自己犧牲的戰友,牽掛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飽滿的情感始終貫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動著劇情的發展。”劉勁表示。
《周恩來回延安》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共同攝制,《藝術市場》雜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電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陜西文化產業(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