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英雄敘事的新面相
——評電影《黃大年》
電影《黃大年》海報
“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 ”看完影片《黃大年》 ,腦中久久盤桓的是梁啟超先生《志未酬》一詩中的這幾句。這部電影由成科執導,青年劇作家成孝湜編劇,張秋歌、史可、哈斯高娃主演,用紀錄片式的鏡頭追憶了愛國科學家黃大年回國八年的崢嶸歲月,深入而細致地刻畫了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心路歷程。主創團隊以精湛的技藝詮釋了黃大年崇高豐贍的精神存在,使之穿過大銀幕直抵觀眾的靈魂深處,讓人慨嘆:這才是新時代的英雄!
緬懷英雄有必要先回顧英雄的一生。黃大年1958年生于廣西南寧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77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是我國恢復高考后培養的首批應用地球物理人才。1992年他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從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2009年,受到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感召,黃大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被選為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首席科學家。天妒英才,由于積勞成疾, 2017年1月8日溘然長逝,年僅58歲。
這是一部寫實之作。描摹英雄是文藝創作的一個挑戰,特別在全媒體傳播的時代,英雄人物的方方面面早已都通過文字圖片展現無遺,口口相傳中英雄的形象也已經在大眾心目中扎根。古代英雄由于時空變幻,有著創作發揮的空間,當下的英雄,為其塑造影視形象則是難上加難。落實到黃大年的人物形象上,則又多了一層挑戰——他從事的科研工作,是標準的高精尖業務,并不具備大眾傳播的屬性,如何通俗易懂地將其展現在觀眾眼前,難矣!
從電影來看,主創們漂亮地應對了這個挑戰,以大寫意的手法勾勒出黃大年的人生歲月;以一個個事件為緯線,交織出了黃大年愛國報國的主線,讓人感受到一顆赤子之心。影片以黃大年妻子的雪中回憶起興,以2009年黃大年回國為故事起點,到其猝然離世結束,重點表現了他回國后八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穿插了青年時期的黃大年樹立報國之志的片段。具體到科研,揭示了我們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落實到行動,展示了黃大年團隊的精益求精。將艱深晦澀的理論隱藏在事跡中,讓觀眾看到的是精神的力量。
這是一部勇氣之作。英雄敘事非常容易陷入一種“主人公必須完美無缺必須要高大全”的套路,這樣既讓英雄脫離了生活實際,顯得遙不可及,也會削弱文藝創作的教育功能。英雄有一些煙火氣方顯真實。 《黃大年》里張秋歌塑造的黃大年,在歸國前后考慮到了可能對家庭產生的影響,面對妻子女兒的理解和關愛,也會默默無言,俠骨柔情顯露無遺。
不過止步于此的話,也就不是一部優秀影片了。電影通過一個樞紐性的戲劇沖突,揭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黃大年帶著一腔熱忱和在英國養成的研究方法、工作方式回國,在具體工作中遭遇到了觀念的沖突。科學講究精確,但是他面對的環境正處于轉型期,話語體系的不同、觀念的差異都是牽一發動全身的。一系列的挑戰接踵而至:生產傳感器碰到的問題、分工論證會上的交鋒、機庫不合規范面臨執法拆遷,說定的項目驗收卻在同事們“給孩子過生日、去醫院做檢查、答辯材料沒搞好”的理由下流產等等,所有的事情都要“慢慢來” 。表象是黃大年的科研水平和高要求帶來的波折,實質上折射出的是改革開放的大命題。面對這種困境,黃大年有迷失有彷徨,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他猛踹家門、申請休假、雪地飆車、醞釀回劍橋等等。
最終,他還是依靠強大的信念重新面對現實,“為了理想,我愿意做先行者、犧牲者,走多遠是多遠,倒下了就地掩埋” ,讓事業重新起步。這段沖突,展現了黃大年宵衣旰食的內驅力,也給影片增添了強大的張力。導演用這一系列的鏡頭揭露了國內外科技存在差距的深層次問題,可謂有勇知方。
同樣,這也是一部青春之作。精神需要傳承,英雄的精神和事業同樣如此。給青年人以希望和力量,才能讓事業后繼有人。在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眼里,到國外拿了學位然后留下或者回國后選擇待遇優厚的工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黃大年的選擇跟現下流行的觀念大相徑庭。影片在這方面構造了兩重鏡像:一是黃大年的青年時代,一個是做了老師的黃大年面對著青年一代。黃大年早年從事物探相關工作,好友在事故中喪生,激勵他奮發圖強做科研。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在畢業紀念冊上寫下的是“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這種力量,促使他幾十年如一日地潛心科研,走在世界科研前沿。“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從來沒覺得我和祖國分開過,我的歸宿在中國。 ”這些內容,對今日的年輕人而言仍然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應該如何傳遞給他們呢?
影片中,黃大年除了言傳身教,深入實際為年輕人解決問題,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給他們闡釋自己的理念,“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是懷揣著夢想走進這座地質科學殿堂的……我們個人的夢想,只有和國家、民族融在一起,才能煥發出驚人的力量! ”這樣的情節,也會拉近和青年人的距離。
最后,這是一部匠心之作。黃大年的努力,切實地提高了我們的科研水平。黃大年帶領團隊,成功研制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鉆——地殼一號,自主研制綜合地球物理數據分析一體化的軟件系統,提高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的制造能力,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成就如此偉業,其意義是不可估量的。影片中對這些情節的刻畫,對科研成就的展現,在更深的層面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大主題的呼應。
按照編劇成孝湜的創作理念,“黃大年的科研成果在為祖國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人類打開了該領域的科學大門” 。影片開頭,斯塔克將軍質疑黃大年無所事事,面對老外的質疑,他侃侃而談,并且一語中的,說出了他們的根本目的,面對老外的驚嘆“難道您是上帝派來的” ,他有句臺詞,“因為我是黃大年”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因為我是中國培養的科學家黃大年,我身后有強大的國家作為支撐。黃大年后來回國,也是感受到了國內外的巨大差距,技術的差距往往威脅到的就是世界和平,和平受威脅就意味著戰爭。提高一國的科研水平,就是在提高國際間的制衡,本質上就是在捍衛和平,這也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宣示的主題。《黃大年》的匠心,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