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呦呦鹿鳴》中不同年齡的“屠呦呦”同臺對話
在2017年年底于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歌劇節上,民族歌劇《呦呦鹿鳴》由寧波演藝集團、寧波交響樂團首演。今年三月,這部歌劇將進京參加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呦呦鹿鳴》由孟衛東作曲,王勇、郭蔡雪編劇,廖向紅導演,戴延年、胡耀輝擔任舞美燈光設計,朱曼指揮,呂薇、孫振華、薛雷、常振華主演。
序曲開始,管鐘獨鳴,管弦啟奏,旋律抒情。黎明天地間,荒野上青蒿草迎風揺曳。合唱飄出,《詩經》詞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上世紀三十年代,屠呦呦出生在南方城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想到《詩經》“鹿鳴篇”,便為女兒取名屠呦呦。呦呦年幼體弱多病,患肺病長期服藥,在父親的照料與引導下,對祖國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新中國成立后適逢高考,立志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屠呦呦選擇了中醫藥學專業。鄉音鄉情同學會,在鄉音十足的小合唱中,經由姐妹們撮合,屠呦呦與闊別多年的寧波中學校友李廷釗見面,談上了戀愛。
呦呦婚后生下兩個女孩,她所承擔的青蒿素研究項目也進入關鍵階段。190次實驗失敗讓這位課題組長進退兩難。冥冥之中她仿佛又聽到父親的忠告,反復閱讀中醫經典讓她豁然開竅,找到了低溫提取青蒿素的最佳方案。在臨床實驗最后一關屠呦呦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參加人體用藥實驗。1972年,青蒿素終于成功用于瘧疾的臨床治療。43年后,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項。
《呦呦鹿鳴》故事簡單,抒情氣氛濃烈。編導從《詩經》“呦呦鹿鳴”講起,引出屠呦呦身世。從幼年患結核病引出屠呦呦立志學醫,從高考引出屠呦呦愛情故事,又從醫學實驗引出屠呦呦為國為民百折不撓、堅定不移,終于試藥成功。故事清楚、敘事清晰、有情有理、平凡動人。讓觀眾心隨戲走,情動戲里。臺上沒有套話空話,而是氣韻貫通地講述了一位平凡知識分子不平凡的故事。
《呦呦鹿鳴》編導設計了少年屠呦呦、中青年屠呦呦、老年屠呦呦三個人物形象,分別由不同年齡段的演員擔任,解決了主人公成長過程敘事表演時段過長的問題。有意思的是,編導讓不同年齡的屠呦呦同臺對話,揭示主人公內心矛盾與沖突。通過這些對白、歌唱外化了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讓角色的戲劇形象更為豐滿立體、真實可信,較好地解決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角色轉換問題。這部歌劇的戲劇主題突出、事件集中,表演豐富而戲劇線索始終清楚。作為國內現實題材的歌劇表導演藝術,可以說別出心裁、匠心獨具。
《呦呦鹿鳴》音樂主題鮮明,一首《呦呦鹿鳴》主題歌旋律舒展樸實,多次重復、貫穿始終,準確刻畫了人物形象,表達了角色情感,塑造了屠呦呦平凡而偉大的知識分子形象。合唱開場采用這一主題,先合唱、后獨唱,類似序幕,隨后引出屠呦呦的出生,短促的木管映襯出父母期待女兒平安的焦急心情,教堂醫院里活潑的木管預示屠呦呦的降生,隨后引出父親幸福的歌唱,是一段三拍子的搖籃曲。音樂形象地描述了嬰兒降生前大家的緊張情緒,與孩子來到人間父母的高興心情。父親按照《詩經·小雅》“呦呦鹿鳴”的詞句給屠呦呦取了名。第二幕開始,是少年屠呦呦患肺病躺在床上,不能上學,心情憂傷地唱起歌謠。
這段唱腔很抒情,豎琴流暢的聲音預示著窗外春意盎然,室內飄出屠呦呦一段悲傷的歌謠,旋律十分優美動聽,也是屠呦呦的第二主題,或者說抒情主題與理想主題。這一漢族宮調式五聲風格鮮明的曲調在全劇中反復貫穿,被運用在屠呦呦與丈夫李廷釗的關鍵唱段,發揮了音樂結構戲劇的功能,同時強調了知識分子追求人生理想的戲劇主題,是第一主題的補充展開,是男女主人公家國情懷、事業追求的音樂表達。
《呦呦鹿鳴》是一部歌謠體的民族歌劇,唱段構思完整、句式工整,段落分明、風格多樣。其中好聽的合唱段落不少,藥行門前的“中草藥”大合唱全是不同的常用中草藥名,民間小調特色;中學廣場同學大合唱“高考了”舞曲節奏結構,是歡快激昂的大調圓舞曲;同鄉聚會小合唱“老鄉見老鄉”,是南方民歌音調;青蒿素提煉成功大合唱,是“高考了”圓舞曲變奏展開,喜悅歡快;試藥間合唱“滴答滴答”是進行曲風格的呈示,節奏緊張有力;試藥成功大合唱“青青小草”是眾人喜悅心情的概括,傳統小調,樸實親切。歌劇的唱腔中西調式雜陳,旋律色彩豐富,曲調土洋結合,顯示了作曲家抒情敘事的旋律創作才能。
《呦呦鹿鳴》表演出色,少年、中青年與老年屠呦呦三位演員長相不同卻心神一致,恰是個人成長不同歲月,表演入戲,深得觀眾認同。三位“屠呦呦”歌聲音色獨具、旋律有別,角色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體現鮮明。而其余角色聲部音色配搭合理,有補充、有對比。父親男中音屠濂規歌聲溫柔、丈夫李廷釗男高音嗓音明亮、院長嚴肖平男低音音色寬厚,幾位男演員唱演相當不錯。集體表演的藥行合唱、中學廣場合唱,設宴約會招待眾人的表演唱、試藥等待的合唱表演尤其出色,唱演俱佳,戲歌一體,活潑生動,真正達到了音樂準確表現戲劇、推動劇情發展的目的。
《呦呦鹿鳴》舞美簡潔大方,一場一景,寫實為主,虛實結合,場景不多。室內家景、實驗室、醫院布景簡單,利于演員聚散組合。配合燈光明暗散聚的處理,舞臺干凈利落,敘事清晰準確。室外一色青蒿草碧綠盎然,配合白色的科研人員服裝,色調鮮明且色彩統一、主題突出,賦予這部抒情歌劇強烈的抒情氣質。
《呦呦鹿鳴》集中力量塑造屠呦呦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知識分子形象,故事完整、形象豐滿、風格基本統一,屠濂規、李廷釗等幾位角色的塑造也性格各具,可親可信。作為歌劇現實題材的戲劇人物書寫,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當然,作為歌劇首演,戲劇與音樂質量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下半場如何更為緊湊流暢,戲劇漲落如何更加自然舒展,是編導演員戲劇修改應該考慮的問題。上半場屠呦呦患病的唱段,下半場戲劇音樂的結構調整,部分宣敘調不順口的音調調整是作曲家音樂修改的重點。
歌劇《呦呦鹿鳴》主創把握住了歌劇抒情性戲劇的劇種特質,用音樂去展示戲劇人物成長軌跡,刻畫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較為成功地塑造了普通科技工作者的舞臺形象,平凡與偉大在人物命運自然展開中得到統一。音樂與戲劇水乳交融宛如抒情詩一首、山水畫一幅,意境獨存,淡雅相宜,情濃于理。在當代人物音樂戲劇創作中卓爾不群、獨樹一幟。主創人員不唱高調、不講大道理,尊重事實,尊重歷史,不妄加筆墨,平實書寫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事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