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進科技呈現古老藝術
——文化部2017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走進廣西美術館
一枚小印,可以承載神奇的古代文字被運用至今的玄妙,可以體會出刀和石頭交相的爽朗,可以承載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小小的方寸,帶給我們生命無窮的樂趣和滿足感,帶給我們情感的抒發和藝術體驗的快感。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紀念“雙百”方針提出60周年,廣西美術館緊密圍繞“傳承、多元、包容、創新”的學術定位,踐行“藝術為人民”“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的辦展宗旨,近日自主策劃舉辦“心印同歸——廣西美術館館藏篆刻作品展”。作為文化部2017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本次展覽由廣西旅游發展集團、廣西美術館、中國(廣西)篆刻藝術館共同主辦,廣西美術館自主策劃展出。此次展覽將廣西美術館館藏的中國篆刻作品與日本篆刻作品首次集中展出。
據廣西美術館館長龍建輝介紹,此次展覽由五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98枚館藏篆刻作品,作者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顧問和研究員為主,同時也吸納了30名當下最具藝術發展潛力的中青年的作品。在這部分展品中,不僅展出了印章的原石、印拓以及印蛻的放大樣,還將印章創作過程中的印章草稿也一并展出,目的是讓觀眾了解印章創作的思路和創作過程,這種展出方式是在以往的篆刻展覽中沒有的。第二部分是館藏的日本篆刻家原石作品37枚。從日本篆刻與中國篆刻作品的對比,達到藝術的碰撞和交流。第三部分是印譜、手卷、冊頁和書籍,表現了中國篆刻作品的承載和流傳的方式,用以豐富展覽的內涵和外延。第四部分是“詩、書、畫、印”四位一體,展示中國藝術家創作的書畫小品以及作品放大樣。
此次展覽最大的亮點在于第五部分數字化展廳展示與體驗。展覽館的數字化展廳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駱芃芃策劃并設計,是這次展覽的一道風景線,也是中國(廣西)篆刻藝術館獨具特色的設計之一。該展廳利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以數字化的方式展示中國篆刻藝術的起源、發展和現狀;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展示出中國三千多年的篆刻藝術史——移動的觸摸式電子展示屏、18米寬LED熒屏、天幕和地面相交呼應的篆刻作品,調動了目前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把一門古老的藝術嶄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豐富、厚重、炫目。通過3D立體影像、聲光電互動設備、長卷式影片播放等形式,讓觀眾進一步接觸篆刻藝術,加強互動與體驗。
展覽將持續至12月31日結束。展覽期間,還有結合展覽的情況舉辦的公共教育及學術活動,將美術館的品牌公共教育活動“有章運動——篆刻藝術走進生活”進行延續和延伸。活動將邀請十余家文化共建單位及社會團體分批觀展,在篆刻數字化展廳體驗。同時還將舉辦“館內制印”活動,邀請書法篆刻教師到館內現場教學,并教授制印方法,讓參加活動的觀眾現場進行制印體驗。展覽還將結合一些公共學術講座的活動,邀請篆刻名師名家現場授課,邀請共建單位團體及書法篆刻愛好者參加講座。臨近春節期間,還計劃組織篆刻志愿者隊伍,進入生活社區,書寫篆字春聯、為社區群眾刻印等活動,讓篆刻藝術真正走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