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6年,見證了國家博物館各方面的發展,尤其是觀眾數量成倍增長,其發展反映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整體水平,以及觀眾對于博物館的訴求。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水平提高后,人們的文化訴求隨之提高,省區市級博物館、美術館的建設正在逐漸完善當中,甚至很多博物館的建設發展超乎人們想象。比如今年9月1日開館的貴州美術館,它是西南少數民族部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省級美術館建設中的一個特別案例,公眾文化訴求之下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反映了當代中國美術館建設的趨勢。
各地興建博物館的潮流推動了中國整體文化建設的高度提升。不管是公立博物館還是私營博物館,都以同樣的方式來展現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成果,也暴露出當代中國博物館所存在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時間去過濾和磨合。
數字時代,博物館公共性表現多樣化
西方發達國家的博物館已有300多年歷史,而中國的博物館起步較晚,從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算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迄今才有105年的歷史。成立時間短,還沒有完善的公眾基礎,因此不能提出超越歷史時期的特別要求,但是要有符合世界潮流的期待。
對資源的利用是博物館業務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博物館不是文物庫房,需要研究人員對藏品深入研究、充分利用,策劃不同主題、不同類別的展覽,讓觀眾了解藏品現實的狀況以及它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地位和影響等。因此,對藏品資源的利用反映了博物館的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
客觀來講,任何一家博物館的藏品都具有公眾的屬性,因為博物館的公共性決定了它不是一種私屬的權利,其人文價值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公共性。但也有很多博物館把藏品資源看作是私享的,可能是基于一個團體或某個集團等,而不能為公眾所享。很多博物館不愿開放自己的藏品資源、把藏品公之于眾或讓更多的專家共同研究藏品,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因為,國家沒有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指導藏品的公共開放,每個博物館都是基于自己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一定的藏品資源,在這一點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充分開放資源,值得國內博物館界學習。
在數字化時代,利用網絡平臺和自媒體平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藏品的數字資源,可以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了解這些藏品的文化屬性、歷史內涵以及藝術價值等。
博物館的公眾性在當代社會表現多樣,這也反映了博物館整體價值觀的提升。比如,以往博物館是和教育、知識相關聯,休閑功能不被提及。但是,現在大眾到博物館可能并不是來受教育或者是獲取知識的,而是作為一種休閑娛樂的方式。因為,博物館的藝術作品、展示空間、文創產品乃至咖啡廳、餐廳等都有可能給大眾帶來不同于其他公共空間的特別感受。觀眾的興趣點并不是展品的歷史意義、藝術屬性,而是到這里喝杯咖啡、約會,甚至是發呆。這種休閑功能在博物館發展潮流中有很多特別的案例。比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電影博物館,60%的觀眾到那里只是為了休閑。所以,博物館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利用自身資源把休閑功能做得更好,贏得公眾的支持與厚愛。
藝術品市場的火熱給博物館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博物館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是通過幾代人所累積起來的一種共同的認知。沒有公眾的參與,博物館不可能在城市中具有地標性以及城市和公眾依賴的公共文化的屬性。
與國外相比,中國的博物館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藏品類型單一且數量不足。很多省級博物館是基于所在地考古發掘的成果,藏品來源和品類單一。因此,中國的博物館很難形成像美國大都會、法國盧浮宮這種百科全書似的博物館。二是博物館類型單一化、缺乏特色、同質化的傾向比較嚴重。每一家省級博物館從裝修、布展、陳列等都極其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展示的藏品。
無論一座城市還是一個國家,都應該具有一個多樣化和獨特性的博物館系統,使它們能夠在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展現城市文化的獨特魅力。比如,法國巴黎既有盧浮宮這種百科全書似的博物館,也有展示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藝術的具有獨特內涵的奧賽博物館,展示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蓬皮杜美術館,以及展示畫家個人藝術成就的畢加索博物館等。這座城市中的博物館集群能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魅力。
中國博物館事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建立更多有特色的博物館,展現中華五千年文明和當代文化創造的成果。
現在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提高全民對博物館的認知。只有正確的博物館認知,才能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強大的博物館文化。而越來越多私立博物館的無序發展,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公立博物館的藏品來源。因此,國家應該加大對公立博物館的投入,享有更多財政支撐以獲得更多具有價值的藏品。
事實上,藝術品市場的興起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博物館和美術館。過去,收藏家的藏品以及藝術家家屬收藏品的去向,可能會捐贈給博物館和美術館;但是如今藝術品市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家屬和藏家對于藏品去向歸屬的價值判斷。所以,相當一部分原本可以為公眾共享、進入博物館的藏品流入市場,變成了私人收藏。
近30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藝術品市場的火熱帶動了全民的收藏熱,這對于整體提升中國文物和藝術品的價值、提升文物和藝術的全民認知度都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發展中的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藝術品過度商品化不僅誤導了公眾的認知,同時也引起了公眾對于金錢的過度關注,而不是對于文物和藝術品自身的關注,對整個人文價值觀的消減和顛覆是最嚴重的問題。
藝術市場本應該是在合乎市場規律的狀態下自然發生和發展,可是人為的干擾以及不正常的手段使得市場呈現出一種病態,其發展離健康和規范有很大的距離。未來應基于法治、規章制度來規劃這個市場,而且這種規劃應該是大眾的集體共識。
藝術品收藏的私人獨享并不為過,但是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文物藝術品能夠為公眾分享,體現文物的社會價值和自身的意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如果能更多地服務于博物館、服務于公眾,而不僅是藝術品經營買賣,就會是健康的、具有積極社會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