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心中的最大公約數
——訪十九大代表、歷史學者蒙曼
蒙曼希望能用讀者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述傳統文化
《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蒙曼品最美唐詩》、網絡公開課……在這些節目里,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或作為主講人或作為嘉賓,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了千家萬戶。幾年來,蒙曼所做的重要工作是把優秀傳統文化轉化出來,說到老百姓的心里去。對于這種轉化,她表示,“這是我必須要做的事情,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但是基因何以成為老百姓的心靈自覺和行動自覺?必須要有文化工作者來做工作?!泵陕J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斷代了一段時間,更需要有人把這樣的工作做下來,對于承擔這份重任,她義不容辭。
許多收視火爆的國學節目中都有蒙曼妙語如珠的精彩點評,她為這些觀賞性高、觀眾參與度高的節目起到了文化點睛的作用,通過講解把國學品出了味道,打開了觀眾的視界,使他們了解更多的國學知識,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得到升華。事實上,不光在電視上講,蒙曼還一直在“看”,有意識地看“國學熱”給社會帶來的變化。蒙曼到過很多地方,通過講學活動,她認識了很多的讀者和朋友,朋友圈里全國各地的人都有。而在《中國詩詞大會》之后,蒙曼從朋友圈看到的是每逢節日、節氣,很多人都在用古詩表達情感,甚至很生僻的詩句都被挖掘出來了?!罢f明老百姓已經把之前覺得高大上的東西變成了活學活用”,這讓她非常開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無論是家國情懷還是歷史感,指向的都是文化的自信,蒙曼在不同場合不斷強調的是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歷史和文化記憶,例如她在《百家講壇》追溯盛唐、評說大隋,例如她說“每個人都有詩心”,這是因為她對文化共同體有著愿景并為之努力。她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思想的分歧和差異隨處可見,但是,底色性的傳統文化是所有人都接受的,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東西,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心中的最大公約數。
蒙曼講隋唐史的書在臺灣出版,她點評的節目通過網絡在海外華人圈引起廣泛反響,她認為,當傳統文化能凝聚所有中國人的時候,就是傳統文化用好了的時候。蒙曼說:“近年來,通過黨的政策對傳統文化的弘揚,經過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以及老百姓本身具有的基因和自發的熱情,傳統文化已經在向著最大公約數的方向發展了?!?/p>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深入闡發中華文化的精髓。多年來,蒙曼一直在關注傳統文化的梳理工作,她說:“對于國學的任何內容要先做梳理,文化工作者自己先弄清楚,傳播不應在先,梳理應當在先。也絕不能盲目地把國學一股腦地推向公眾?!彼M陀嘘P領域的十九大代表共同討論推動這件事。
歷史是關注社會整體面的學科,對于組織整合講稿涉及的龐雜史料,蒙曼把專業本身所訓練的這種閱讀和思考方式貫注到工作中,不從某個局部看問題,而是了解整體的情況、去發掘整體的信息。在蒙曼的講授中,總是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生活諸多方面,“把受眾的知識面鋪開,我想告訴他們,美的東西如此廣泛,不管你想從哪一個角度介入,都是中國傳統中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分?!彼悦陕鼘τ趥鞑鴮W知識在社會中的作用也總是從整體著眼。同時,蒙曼還用了一年時間錄制品讀唐詩的音頻節目,她認為,新媒體讓老百姓與國學有關的個性化表達越來越豐富了。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經常會有平臺邀請蒙曼和網友交流,網友給她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有的超過了她的研究范圍。對此她非常嚴肅地看待自己的社會責任:“不懂的不亂說、不胡說,不說沒有準備的話,不說特別主觀的話。不能不恰當地利用網友對你的信任、利用所謂的文化名人的身份,這一點必須要實時提醒自己。”
從大學課堂上的老師到面對億萬觀眾的節目嘉賓,把人文知識變成老百姓的常識是蒙曼的初心。她認為,道德觀本應該是一種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界,無論是美好的語言、價值觀還是生活方式,人們甚至不知道它是美好的,才是最好的內化。蒙曼也總是換位思考,用讀者能聽得懂的語言去言說那些有價值的東西:“做電視心里想著觀眾,錄音頻心里想著聽眾,寫書心里想著讀者,最后會是皆大歡喜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