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這是李江民老師剛剛刷印的一幅圖,上面有大家學習的傳統手工藝課程。老師看誰表現好,就獎給他。”周老師話音剛落,鬧哄哄的課堂立馬安靜下來,小手一個個高高舉起。
“是李老師新印的嗎?這么快?”有小朋友不相信。
“喏,底板就在那里呢。”周老師說著,拿起了李江民剛剛使用過的雕版。
這是北京市海淀區海淀學區教輔中心的一堂雕版印刷課。來自江蘇揚州的非遺傳承人李江民正在給小學生們傳授雕版印刷的一些常識,并指導他們上手實踐。
“孩子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喜愛,超過了我的想象。尤其是對于動手課程,他們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輔助李江民的周老師來自教輔中心,教輔中心2016年曾邀請李江民過來給孩子們授課,今年已是第二次。
雕版印刷,從寫、刻、印、裝,都有一套嚴格的流程。在古代雕刻印版被稱為“付之梨棗”,選好了梨木、棗木等合適的板材,進行精細加工,然后上好版樣,雕刻中還需要有一套得心應手的雕刻工具,這樣才能刻出所需要的文字和線條。當然,這些理論知識對于孩子們還比較深奧,他們這節課只需要記住幾個簡單的名詞——棕帚、棕擦,能夠使用這些工具,做到墨色均勻、少量多次,就能印出精美的作品了。
李江民這次帶來的木刻底版,除了傳統的孔子像、《論語》等,更有一些貼合現代生活的,比如神舟飛船、長城、天壇、天安門等。周老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了精美的紙筒,是那種用來裝中國傳統卷軸畫的,學生印制好的作品,可以帶走收藏。
來觀摩這次授課的,還有中央美院版畫系教師武宏以及他的學生婁斌。婁斌是中央美院大四本科生,正在準備自己的畢業設計,需要李江民幫忙。婁斌畢業構想是做一組現代菜譜,食材取自當代,內含對食品安全與環保主題的思考,但希望能以傳統印刷的形式來呈現這組菜譜。因為各種食譜在中國古代就廣為流傳,比較著名的如清代戲劇家、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等,婁斌說,他正是想通過傳統的印刷形式,來體現古今關聯,他自己是美院版畫系的,刻版沒有問題,但刷印的技術,比如干濕如何掌握等,都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問題,特意過來請李江民幫忙。
武宏受教輔中心邀請,以這里開設的插花、皮影、中國結、陶藝、剪紙、扎染、風箏等課程為藍本,為教輔中心創作了雕版供學生學習,這次先拿了個初樣來聽聽李江民的意見。刷印之后李江民發現,紙上有的該是空白的地方有一些墨痕,看來還需要修正。李江民說,模板需要打三次樣才能使用,這是第一次打樣,要根據瑕疵的地方再做調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中國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他認為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這樣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李江民在離京之前說,希望還能再來教小朋友,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然而李江民每次來京都行色匆匆,因為江蘇那邊學習雕版印刷的學生越來越多,他的課程也越來越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