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個個擅扎鳶”,楊家埠的風箏藝人滿村莊。曾經德高望重的一位叫楊同科,1902年出生,扎風箏半個多世紀,人稱“風箏王”。在選料、骨架扎制、風箏糊面、繪畫施彩各個方面都有絕招。如今,他的孫女楊紅衛成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楊紅衛從小就跟隨著爺爺楊同科學習扎制風箏。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的愛好,很快便掌握了扎制風箏的“絕技”。每一個風箏從選竹料、打彎、劈條到扎制、蒙紙、繪圖上色,60多道工序都是一個人完成。楊紅衛說,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質量過硬的風箏。其中,破竹材、削竹材、打彎竹材、扎風箏、畫風箏都包含看似平淡無奇中的技藝。
削竹材,這是最初的反復的修形的過程,一定要修成合適的粗細,還要保證均勻。
竹料打彎是有要求的,必須向竹青一側彎曲,這樣彎曲后竹料不容易回彈。她一手拿工鉗,另一手捏一根根絲竹,像變戲法一樣,不一會,將細竹條在烘烤中彎曲定型。
風箏幾乎人人會扎,但遵循古法的越來越少,很多必要細節因為太繁瑣被省略掉了。比如這最簡單的線扎,很多作坊嫌麻煩,不再使用線繩而改用膠粘,很容易造成脫膠,而楊紅衛卻能做到一絲不茍。
現代的科學技術推動了傳統的工藝的效率,就像這風箏的制作,大多數廠家采用的是印制的風箏面。但高效率的流水線卻很難讓工藝透出精致。楊紅衛的繪畫藝術,為每個風箏賦予了生命。
例如用每個不同的畫面最后組成的《百子呈龍》風箏,這是現代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風箏不能相比的。《百子呈龍》的龍頭,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畫風箏時,一手托著風箏,一手握筆,直接往上畫,這可是真正的功夫活兒。
這樣才有了獨特的風格,每一個都像是一幅精彩的年畫,這樣的風箏飛上天,真是不折不扣的“飛上天的年畫”。
在別家都用尼龍布料印制的時候,楊紅衛還是堅持每一個風箏都用絹絲手工繪制,先在絹絲上把畫畫好了再糊上骨架,最后還要修整,確保每一個風箏都能飛上藍天。
木版年畫的繪畫藝術揉進風箏的繪畫之中,掛在墻上是年畫,飛到空中是風箏。每一個都凝結她的辛勞與智慧,每一個都是獨具特色的風景線。據了解,楊紅衛曾多次獲獎,還曾遠赴德國、美國的孔子學院講學,她和她的風箏成功地走向了世界。
“飛上天的年畫”
破選好的竹材
每一個畫面都不一樣
繪畫體現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