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組織的西方繪畫雕塑名作猜謎游戲
“這是一個距今約5000年的彩陶罐,肩腹部的‘渦紋四系’紋飾是古人對水流動時的波浪形態和水從高處落下時的同心圓形態的藝術描述,針對博物館的實際展品向學生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思考古人的創作過程,感悟古人記錄自然的藝術手法,理解‘渦’字的具體內涵。”7月12日,在中國美術館與北京教育學院聯合主辦的“文化自信與館校合作教育”——中國美術館“教師沙龍”啟動儀式暨2017年首次主題研討活動上,中國博物館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黃琛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經驗。
“教師沙龍”是中國美術館為增進館校合作、提升美育教育推出的一項公共教育新舉措,來自中國美術館和北京教育學院的專家學者、北京城區中小學美術教研員和骨干教師代表、校外美術教育機構代表等約120人參加了研討與交流,并就如何通過“教師沙龍”交流機制落實館校合作教育,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和建議。
讓博物館不再是一次性參觀
博物館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實踐、動手學習的場所,在西方,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有著悠長的歷史并且已漸趨成熟。美國博物館聯盟中國區總顧問派特·羅德瓦爾德介紹,近年來,美國博物館設計了諸多輔助課程,開設了以物品為中心的教師培訓,嘗試并逐步加強與教育部門的合作。她表示,許多博物館教育工作者也更加希望與學校有更深層次的關系,將博物館作為教學課堂的延伸與輔助,而非一次性參觀。
在中國美協少兒藝委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尹少淳看來,當下的教學模式尤以解決問題為核心,而博物館的空間和場地能夠提供足夠的問題源,使教學內容得到拓展,許多非課本上的知識可以在這些場館中找到,同時也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和場所,這些都為館校合作制造了良好的契機。
“課堂教學與場館教學最大的區別在于提問的方式和內容,學校的課堂教學大都是按照教育部大綱對應課程,而博物館的場館教學更多的是啟迪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在思考過程中形成邏輯,再通過互動的方式進行創新。”黃琛說。
館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在信息、場地、設施、人員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表示:“北京市中小學目前實施的10%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館校合作開展美育教育提供了時間和生源的優良條件,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社會藝術實踐的主題與實踐情景。北京市現有中小學美術專職教師3700余名,以及各校外美術教師萬余人,是館校合作開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抓手。”
館+校:美育教育的合力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北京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盧暉表示,在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進一步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銜接、配合、滲透,形成科學的校內外美育課程體系和美育教育的協同機制方面,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應與學校資源互動互聯、共建共享,形成青少年美育教育的合力,構建美育教育的第二課堂。
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藝術博物館,教育資源豐富,具備開展各類館校合作教育項目的基礎。近年來,面向廣大少年兒童及教師、家長的教育活動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強項,并推出“我在中國美術館畫畫兒”“我在中國美術館上課”“藝術家教我來創作”“跨界體驗夏令營”等少兒教育活動,并制作了兒童繪畫卡、教師資源手冊、展廳導讀手冊、親子探索手冊等系列教育材料。
“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工作在品牌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今后除了將這些品牌活動更加系統化和常態化,還將深挖學術內涵,強調教育品質,擴大社會影響,并結合館藏、展覽等資源,與北京教育學院和廣大教師合作,啟動中國美術館‘教師沙龍’這一新的品牌和機制,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共同提升美育教育。”張晴表示,未來中國美術館將探索實施“館校合作教育”示范性課程和項目;利用中國美術館資源,策劃并編輯出版相關教育材料和讀物;利用中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空間策劃針對特定人群的教育類展覽;向中小學教研員和教師等分享交流中國美術館展覽和教育信息;聯合開展“文化自信與館校合作教育”及其它相關課題研究;搭建若干館校合作基地校或合作平臺,逐步形成可推廣的合作模式。
避免館校合作流于形式
中國美術館從2004年正式開展公共教育工作以來進行了許多館校合作的相關探索。“目前美術館資源與學校的深度融合還缺乏教育體制機制上的保障,讓教育機構和教師深入挖掘自身主動性和才智的長效機制也應盡快建立。”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龐桂馨無不擔憂。
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教授呂鵬表示,館校合作的空間很大,將實際工作和理論工作相結合,形成一套長效機制還需要兼容并蓄、資源共享、合作共建,才能為首都的基礎美育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來自東城高中的教研員、骨干教師趙明茹認為:“學校教育確實被很多因素所阻礙。比如,教學時間、學生人數、安全性、課程限制等等,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方法不同,在美術教育中,圖像的視覺沖擊至關重要。而在美術館中可以通過迅速捕捉的平面、立體的直觀圖像,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激活個體的心靈和藝術思維。館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前景廣闊,但尚未成熟,目前仍在不斷探索之中。張晴表示:“通過這次討論,制定館校合作的具體計劃,能有效避免館校合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真正建立起學校與美術館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推動教學進展。”
據悉,此次“教師沙龍”活動也啟動了2017年暑期中國美術館系列公共教育活動,中國美術館將繼續推出“跨界體驗夏令營”主題工作坊系列活動,面向自閉癥孩子的繪畫教學和展示交流活動,全國青少年藝術英才推選(美術類)總展示活動以及“走進中國美術館”專場等。同時,中國美術館也在積極籌備9月份“全國雕塑藝術大展”期間的系列公共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