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而打造的原創民族歌劇《金沙江畔》,將于7月28日至8月2日進行首輪演出。在歌劇《金沙江畔》排練期間,國家大劇院于7月11日舉辦了該劇的賞聽會。該劇作曲雷蕾和音樂指導黃小曼,以及主演王凱、王澤南、王喆、王麗達、劉珊、關致京、王宏堯等亮相賞聽會。賞聽會上,演員們演唱了《一條大江》《斷炊糧》《沒來得及告別》《老譚,你就這樣走了》《淡藍的心湖》《格桑花》等唱段,雷蕾和黃小曼針對每個唱段解讀劇情,并介紹了創作構思。
在黃小曼看來,一部新歌劇的誕生,就像一個新生兒的出生。“孩子小時候的樣子,和他慢慢長大以后的樣子,會有一些不同。劇作家和作曲家寫出了文字和旋律,是一度創作,演員演繹時會重新塑造,加入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是二度創作。”作為歌劇《金沙江畔》的音樂指導,黃小曼在二度創作的過程中,和演員們待在一起的時間很多。“歌劇的音樂是核心,如果演員們沒有把音樂消化了,最后出來的東西會不知所云,所以我們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演員只有理解了作品,在臺上才能解放。”
如今,在距離首演還有將近半個月時,黃小曼看著演員們對每個唱段的演繹,感到他們“離那個即將要登上的歌劇舞臺很近很近了”。導賞會也是劇中主要角色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包括男主角金明、女主角卓瑪,以及桑吉、金秀和反派人物仇萬里等。《金沙江畔》是一部旋律化很強的歌劇,融入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和中國戲曲元素,這讓黃小曼聽起來有一種親近感,“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就要用中國的旋律,去講中國的故事”。
為了創作這部講述幾十年前紅軍和康巴藏族同胞軍民魚水情的歌劇,使其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創作之初,雷蕾、該劇導演廖向紅和主創團隊曾赴迪慶藏族聚居區,尋找具有康巴藏族特色的音樂素材。當雷蕾循著英雄的足跡登上迪慶海拔4500米的雪山時,“真正感受到雪山的神圣和紅軍的崇高如此和諧地融合,感受到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這次采風,雷蕾在當地搜集了大量的音樂素材。這些風格濃郁的康巴藏族音樂元素和當地人傳唱的一些小曲,在她看來是“最珍貴最閃光的音樂”,“是靈魂一般的存在”,她將它們融入了歌劇《金沙江畔》的創作中。全程陪她在藏族聚居區采風的迪慶文工團副團長達摩魯卓,曾給她唱了一首當地的歌謠,它帶出了他關于童年的記憶,因為這是小時候母親在地里干活時唱的康巴民歌。雷蕾以它為創作素材,將其獻給了歌劇中正直、勇敢、美麗的女主角卓瑪。
歌劇《金沙江畔》中,卓瑪有一個唱段是《格桑花》:“一陣陣溫暖和煦的春風吹過,千萬年的冰河也會悄悄消融。即便白雪覆蓋的荒野,格桑花兒也會開得燦爛如云。”這個唱段是雷蕾根據一首康巴藏族民歌創作的。卓瑪對紅軍起初是仇恨和懷疑的,隨著劇情進展,紅軍的譚政委、衛生隊長金秀、炊事班長金永德相繼為保護藏族同胞而犧牲,卓瑪深受感動,內心的冰雪逐漸消融。雷蕾介紹,這個唱段的前兩句比較平靜,是稍加變化的藏族民歌,后兩句是八度的大幅度旋律,情緒更加熱情激蕩,很好地展現出卓瑪對紅軍情感的轉變,由恨到敬,由敬到愛。
除了康巴藏族的音樂元素,雷蕾也在劇中運用了江西地區的民間音樂。比如,在金秀的唱段《老譚,你就這樣走了》中,她運用了江西音樂的素材。在獲知丈夫譚政委為保護藏族群眾犧牲的消息后,剛生下孩子的金秀難掩悲傷,用女中音的聲部在詠嘆調中發出“你怎么就這樣走了”的追問。
“譚政委和金秀從江西上路,家鄉的山歌一直伴隨著他們。”雷蕾介紹,為了挖掘金秀此刻的內心情感,她用了極限的手段,讓女中音在兩個八度內一氣呵成,情感大起大落,表達了金秀的悲痛、憤怒和崇高的信念,以及革命到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