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藝術普及需要“賠本賺吆喝”的精神
——從中山公園音樂堂“打開藝術之門”20余年堅持低票價說起
20元錢,或許可以從購票網站搶到一張特惠電影票;同樣的錢想聽一場音樂會卻幾乎不可能。與故宮一墻之隔的中山公園音樂堂卻辦到了,觀眾只需花上20元,就能聆聽名家彈奏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等大師的曲目。近日攜《千與千尋》《卡門幻想曲》而來的“世界經典名曲音樂會”,就開出了低到讓人驚訝的票價;今年的“打開藝術之門”暑期藝術節,從7月2日到8月31日的61天里共演出70場,所有場次最低票價僅20元,最高不過百元。更難得的是,“打開藝術之門”暑期藝術節活動舉辦20多年來,年年都如此低票價,為觀眾近距離享受高雅藝術提供了便捷。
現在的音樂會或明星演唱會,最低幾百高至幾千的門票,讓眾多喜愛音樂的人望而卻步,除了部分慷慨的粉絲很難能讓廣大的群眾也參與進來,這便為他們感受高雅藝術的魅力增設了一堵經濟高墻。這種現象顯然是與藝術的初衷相悖的,藝術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群眾。如果群眾參與不到藝術活動中去,那藝術又如何傳承與發展呢?因此,一場“中外經典聲樂作品音樂會”的低票價設置,不只是讓群眾大飽了眼福和耳福,更有利于藝術的普及、傳承與發展,讓群眾真正參與到高雅音樂的活動中去,在口口相傳中,既避免群眾成為“樂盲”,又避免藝術成為曲高和寡的“孤家寡人”。
筆者以為,諸如中山公園音樂堂“打開藝術之門”暑期藝術節此類活動,主辦方如果堅持走向“一切向錢看”的純商業模式運作也是可以“活”得很好,但他們卻堅持低票價服務群眾、服務少年兒童,這種為音樂的普及“賠本賺吆喝”的精神、這種堅持為群眾做藝術的初心令人稱贊。中山公園音樂堂主辦方及其音樂人為普及音樂、為培養音樂觀眾而孜孜以求的行為,同樣在推動音樂藝術發展中功不可沒。
在筆者看來,音樂人不只是要具備做好音樂的個人才能,更要有培養好音樂觀眾的社會功能。與明星演唱會的粉絲效應不同,高雅音樂“曲高和寡”限制了其在國內的市場,限制了觀眾接近音樂的渠道。指揮家譚利華曾說過“市場從來不是靠坐等得來的,需要自己去拓展”。因此,作為服務群眾性質的音樂藝術及相關音樂人,更需要做好培養觀眾這一工作,從而才能推動市場的培養,再利用市場的培養,最終讓音樂藝術得以永續發展。低票價演出、低票價辦少兒夏令營等,看似做賠本的買賣,卻是為延續藝術命脈而為,讓“打開藝術之門”活動真正打開藝術的大門,讓大家都能走進去,這是利在千秋的好事,也是每一位音樂從業者應該學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