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中國在急劇動蕩的社會環境中,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身處特定的地理位置與時代背景下的廣東成為近代中國社會革新與文化浪潮的萌發地,誕生了諸如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一批對近現代中國的政治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廣東的民眾以及知識界并沒有采取故步自封的排斥態度,而是站在捍衛民族尊嚴以及救國革新的立場上,以一種開放兼容的態度,對外來事物積極地面對、學習、吸納、消化。于是,廣東美術界先后出現了開時代風氣的人物,他們在思想上有著強烈的變革愿望與開放意識:如在中國畫方面,出現了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的“嶺南畫派”,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和熠熠生輝的藝術思想,促成了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在油畫方面,有中國油畫先驅者李鐵夫、馮鋼百等;在版畫方面,出現了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標桿式人物黃新波、古元、李樺等;在雕塑方面,出現了李金發、鄭可等先行者……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近代美術院校籌建與組織管理中,亦有著廣東美術家篳路藍縷之功。如1918年4月,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導下,廣東香山縣人鄭錦于北京西單京畿道創辦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學府,也是真正意義上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開端。而在1927年,辭去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一職的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擔任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院長,繼續高舉“介紹西洋美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作時代藝術”的藝術旗幟,為現代中國培育了大量優秀藝術人才。可以說,“勇立潮頭、藝術革命、匕首投槍”是20世紀上半葉廣東美術在救國救亡等歷史背景下的主題。廣東美術家在民族存亡之際,身先士卒,奮勇前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廣東美術家繼續以極大的熱情,描繪新生活,謳歌新時代。古元、羅工柳、黃新波等人在美術教育與美術組織的工作中功不可沒;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關山月、黎雄才等藝術家承繼“折衷中西、融匯古今、關注現實、注重寫生”的藝術精神,創作了一大批諸如《新開發的公路》《綠色長城》《武漢防汛圖卷》等反映新中國建設的作品;而在伴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批美術家中,楊之光的《一輩子第一回》《雪夜送飯》等創作早已成為新中國人物畫的經典之作;潘鶴的《艱苦歲月》《開荒牛》等經典作品也成為幾代人的記憶……另外,70年代的廣東油畫、宣傳畫創作在當時“紅光亮”的氛圍中另辟蹊徑,在圖像形式和審美高度上的突破為全國美術創作提供了新的參照。這30年,是廣東美術激情燃燒的30年,廣大美術家滿腔熱血地投入為人民服務、為時代謳歌的創作當中,在不同藝術領域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創造了許許多多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名作,譜寫了中國美術史上的又一段光輝歷程。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了改革開放時期,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的廣東,在經濟等各個領域全方位高速發展,美術事業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廣東的藝術家們再度先行一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美術創作、體制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也每每走在全國前列。老一輩藝術家煥發藝術青春,中青年的美術骨干和創作主力更是不斷崛起,日漸成熟,不斷地充實了廣東美術界。老中青三代的藝術隊伍日益壯大,在全國展覽中屢獲大獎,人才奔涌而出,他們一起變革弄潮、高擎大旗,令廣東美術的影響力推及海內外。特別是21世紀以來的廣東美術又迎來新的輝煌,百花爭妍、多元發展,一方面以弘揚主旋律為主導,以精品意識和經典性的創作,占據著廣東美術創作中最為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強調個人繪畫語言探索的創作群體,亦逐漸成為廣東美術創作的中堅力量,廣東美術家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合力開創欣欣向榮、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了更好地詮釋“革新”“現實”“兼容”的廣東文化精神,為了更深入、更系統、更全面地展現梳理廣東美術的百年成就、歷史淵源及文化特征,2016年,在廣東省委宣傳部的直接指導下,“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正式啟動。在前期的籌備工作中,大展組委會成立了以專家、學者為代表的學術委員會,以學術為導向,以時間為線索,經過多輪公平、公開、公正的投票程序之后,在廣東美術百年進程中誕生的優秀作品中,票選出554件入選“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作品以及1020件入編《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作品集》(全四冊)的作品。與此同時,配套出版《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21大家》《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事記》《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研究文選》(上中下)以及《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理論文集》《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作品選》,錄制《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紀錄片等,通過展覽、圖片、文獻、影像等多種形式,全面、形象、系統展現廣東美術百年的創作成果和對近現代中國美術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傳承百年精神,構筑百年輝煌!回望過去的輝煌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真實當下!伴隨“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僅對廣東百年美術重要成就、豐功偉績、歷史影響等諸多方面問題的重新發掘與研究帶來重要的文獻資料與學術思考,同時,也將為21世紀廣東美術的發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借鑒與啟示。